讓綠能走進社區 公民電廠運動探問能源轉型「台灣價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讓綠能走進社區 公民電廠運動探問能源轉型「台灣價值」

2018年05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鄒敏惠報導

承續著能源轉型運動,我國社區型公民電廠自2015年左右蓬勃展開,創造不少「全台第一」案例。歷時三年,當初面臨的困境如今是否有了轉機,在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2)的邀請下,多個公民電廠實踐者昨(8)日一同參與「能源創意與社區公民電廠」工作坊,除了交流甘苦談,也透過對話機制,型塑出公民電廠的定義,更有講者進一步延伸,認為在能源對話時期,我國應先凝聚出能源轉型的「台灣價值」。

公民電廠一開始最為民間詬病的問題——官方行政流程過於冗長、政策障礙有待排除等,依然是今日公民電場倡議團體主要訴求的改善目標。台電代表則在會中回應,台電已成立公民電廠專案小組,主動了解民間的需求。而公民團體提倡的「一度換一度」做法,台電在技術上早已可行,現階段只待法規鬆綁。


能源創意與社區公民電廠工作坊由林子倫主持召開。攝影:鄒敏惠。

8日的工作坊上,主辦單位邀請長期投入公民電廠的個人及單位到場,有全台第一個綠能部落、台西綠能村、全台第一個社區微電網示範場所、知名綠電平台、台灣第一個原住民電力公司、台大青創團隊,現場還有台電董事長特助、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陳登欽以及民間再生能源組織等團體與會。

談到社區公民電廠運動,陽光伏特家陳惠萍表示,我國雖是製造太陽能板的大國,在使用上卻非常匱乏。政府推動再生能源2025年要達20%,其中太陽光電要達20GW,要達到這個目標,社區發展再生能源是一個方式,不過不僅耗時很久,陳惠萍表示,過程中更是時常卡住。「蓋電廠是最簡單的,但最難也最重要的,反而是如何凝聚社區共識、找到可行方案。」


達魯瑪克部落會議主席胡進德,分享綠能經驗。攝影:鄒敏惠。

催生全台第一個綠能部落,達魯瑪克部落會議主席胡進德(Wkolringa Lrarobeciake)也說,推動公民電廠遇到很多困難,還面臨綠能電力法規、政府補助不清的問題,導致部落加入意願低,且申請資料程序繁瑣,安裝成本高昂。胡進德以「我是累(獵)人」形容自己這一路走來的心得,他也建議,政府應參考日本,用承租方式設置部落電網線。

台灣電動商用車聯盟理事長陳仁達從產業觀點出發,指出民間參與度的重要。而他認為,台灣自1994年就開始推展的社區營造系統,是個不錯的切入點,不妨在這個基礎上加入綠能元素。

台西村綠能健康社區促進會總幹事許震唐,則以實例呈現社造和綠能如何完美結合,他以自身的電信專業回饋家鄉,如今台西村已有一個綠能廟宇案場,規劃第一期總發電量將達415KW。

在能源轉型與社區營造相輔相成的理想下,每個環節都具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如「台西村綠能健康社區促進會」為一非政府組織,旗下的「台西村公民電廠」為B型社會企業外,還設有健康照護、社區再造部門,使社區公民除了日常農牧生活的技能之外,能有新的技術專長,也提升公民在社區就業發展的意願,進而吸引人才返鄉。


全台第一座太陽綠能廟宇彰化縣大城台西顯榮宮,是許多居民接觸綠能的開始。攝影:許震唐

不過推動過程並非沒有挫折,例如曾遇到民眾質疑,為什麼發電盈餘還要投入社區,讓許震唐苦笑,難道這就是台灣社會的價值嗎?他認為應該不只如此。「利潤導向的綠電已先死了一半。」許震唐理想中的綠能村,應該要體現社區的完整概念,而在他的實踐下,如今的台西村已漸漸展現這樣的價值,更與許震唐所說的公民電廠定義——能源正義與社會價值的實踐——不謀而合。

「我們自己要先有價值選擇。」陳仁達則是提醒,常有民眾問,我國應該參考哪個國家的能源轉型案例,但在回答之前,應該先做的功課反而是聚集充分的討論,確立我國的能源轉型價值,再向有同樣價值觀的國家取經,才能真正達到國際接軌。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則表示,公民電廠不只是熱情與理想,不管是想要成立企業還是合作社,都需要專業以及商業模式,這是殘酷又嚴厲的事實。

有一點理想性,也有一點困難,在公民電廠的實踐上,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案例,甚至是不少成功的案例,替我國能源轉型未來開創不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