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航計畫」明啟航 繞台一週 調查塑膠微粒、水下噪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島航計畫」明啟航 繞台一週 調查塑膠微粒、水下噪音

2018年05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為台灣成為槳!」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30日即將展開為期14天的「島航計畫」,將從花蓮港開船出海,繞行台灣一週。在這段航程中,將有科學研究人員進行海上塑膠微粒、溶氧量調查與水下聲音噪音三項採樣檢測,也有作家吳明益、廖鴻基、畫家王傑與現代舞團INTW上船,進行紀錄與創作。

在29日的記者會上,黑潮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這次的出航,是要召喚大家重新回到海域,也將帶著資料回來。下半年將會全台巡迴,為這次航行的調查與所見舉辦分享會、行動展等活動。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30日即將展開為期14天的「島航計畫」。賴品瑀攝。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30日即將展開為期14天的「島航計畫」。賴品瑀攝。

海洋作家廖鴻基在20年前是黑潮的創會董事長,在2003年曾經舉辦為期30日的「福爾摩莎巡禮」,是台灣首次有船隻繞行一週的行動。當時是要推廣「台灣越繞越大」、「海洋該解嚴了」的理念,台灣位在三個海流交界之處,海洋能比陸地給我們更多資源,因此希望島國不再侷限,要更延伸向外發展。

藍色國土初探監測資料 將成政策參考

黑潮這一次出海航行的船隻正是15年前所乘的「多羅滿號」,傳承意味濃厚,而這次更增加了海上塑膠微粒、溶氧量與水下聲音的科學調查,張卉君表示,這是藍色國土初探監測資料,例如目前還沒有台灣海域整體的水下聲音資料,他們因此向日本的科學家借器材,將全台的海裡環境、背景聲音紀錄下來,將可製作台灣海域聲景地圖。而幾個大的出海口的溶氧量,在與洋流、不同地形的交會下,又是什麼狀況,對生態的影響,也都是他們好奇的。

15年前所乘的「多羅滿號」也將在這次航行中擔當重任。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15年前所乘的「多羅滿號」也將在這次航行中擔當重任。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這一份科學調查資料,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相當期待,尤其在塑膠微粒的部分,過去他在海洋大學任教時就從蒐集牡蠣開始調查、發起公民科學家運動邀民間回報資料,未來海委會也將編預算進行常態調查,黑潮的初探將會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團隊將建立起全台的海裡環境、背景聲音資料,特別是幾個大出海口的數據。賴品瑀攝。
團隊將建立起全台的海裡環境、背景聲音資料,特別是幾個大出海口的數據。賴品瑀攝。

從海上看陸上 畫家、作家隨船創作

將全程參與航行的畫家王傑,要用畫筆紀錄所見。王傑表示,過去西方大航海的時候,船上一定有生物學家、科學家、畫家,為了替後世留下圖像的紀錄,同時也留下藝術價值與人文紀錄。此次登船創作,將是這個航海傳統的延續,讓他相當期待。廖鴻基與吳明益也將在航行創作文學作品。張卉君認為,就像這幾天就要有鋒面來襲,也許機器只能拍到一片黑,但是從畫家與作家的眼睛中,想必還能有其他機器不能看到的觀察。

這些創作與航行紀錄,除了會每天在網路上的專頁發佈,從7到10月也陸續將有講座與展覽向民眾分享。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