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東縣政府發起,山冶計畫策劃,一個全新藝術計劃「南方以南」,在南迴四鄉——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全面展開,為在地居民和訪客開啟一次饒有意味的對話,讓所有人走入這一隱藏的南方,發現島嶼南端的,另一個南方。
南迴地區四個鄉鎮狹長分布,其中達仁鄉、金峰鄉更是伏居在山中。儘管這個區域以排灣族為主,然而歷史上的遷移讓阿美族像散落的羽毛,少數又分散其中,而卑南族的通婚,讓東排灣族有那個點紅花的味道。南迴藝術計畫,以原鄉為關照的起點,透過藝術創作,從歷史文化、居民的記憶、自然與部落地景紋理,產生在地的對話。
《在屾》
《在屾》,是一件對自然循環致敬的作品,跨界聞名的豪華朗機工利用颱風侵襲後,用荖葉園中留下的水泥柱、鋼筋廢料,與新材混合,來喚醒天災與生命的意識,並藉以回應台灣東部石灰石過度開發的議題。巡走在台東沿海,一邊是壯麗的高山,一面是寬闊的大海,這美麗的東海岸,啟示著天地生命的自然循環。
由1980年前後出生的張耿豪、張耿華、陳志建和林昆穎組成豪華朗機工團隊,2016年世大運聖火台便出自豪華朗機工的構思。這次他們以廢棄的水泥柱和鋼筋打造一座超大的「山」型雕塑,關照工業和自然議題。 身在經常變動的台灣,人們應以尊敬的心,面對土地,面對努力生活的人們,讓永續成為人類文明中的重要信念。
.展出地點:大鳥休憩區旁(22.37953, 120.9124)
《南方力量》
藝術家游文富以竹子搭起一片翻飛的「海風」,作品向量性地由海灘腹地往陸地延伸,從線性到面性的波浪述說著南風的指向;風經過遙遠的海,來到台東的狹小縱向平原,橫縱間交織出迷人的人文面向。
游文富本身對「竹」、「羽」這兩種鄉土媒材一直很鍾情。羽毛代表游文富對夢想的追尋,而竹子則代表其返回竹山故鄉,重新反思成長經驗。他能夠巧妙運用自然媒材隨著季節變換而改變的特性,將「時間」因素設計於空間作品之中,使得作品如萬物生長般,隨著時間有不同風貌,成為其創作特色。
.展出地點:下南田(22.28765, 120.88927)
《翅膀》
熊鷹的羽毛原本是排灣族尊貴的象徵,因為傳統階級文化流失,人們可以輕易買到熊鷹羽毛,導致熊鷹生態瀕臨滅絕。藝術家希巨蘇飛以「熊鷹羽毛」為本,希望這件大型雕塑能傳達並喚醒族人對生態環境及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反思與重視。
希巨蘇飛是阿美族木雕藝術家,在台東都蘭創立希巨蘇飛木雕工作室,也是都蘭山劇團團長,他以部落為創意的發想園地,善用本身多樣的藝術天賦結合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挖掘富有時代意義卻為人們忽略的部落事件,以不同的藝術媒介展現,積極地為都蘭部落的文化歷史發聲,傾向於保存部落的藝術原始面貌,其終極目標是呈現部落的美好事物。
.展出地點:台九線大武濱海公園海灘(22.34323, 120.89824)
《南迴聲音計劃》
藝術家吳燦政向來關注聲音藝術,藉由聲音地圖計畫,他建構起南迴的聲音紀錄,第一階段著重在海岸線的紀錄,也疊合2014年的錄音資料,同時呈現在聲音地圖裡;第二階段沿著幾條主要河流及部落而行,記錄流域周遭的聲音環境;第三階段則期盼有時間與機會,可以記錄到關於部落的傳說與故事。而所有環境聲音的紀錄以不同時間多重紀錄方式,盡可能呈顯環境聲響與住民之間的呼應關係。
「我們是否清楚自己生活在什麼地方?什麼是台灣聲音的面貌?」這是吳燦政創作中不停思考的問題。此次吳燦政延續其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到台東進行南迴聲音地圖,誘發民眾認真且仔細地去聆聽「聲音」的面貌及各種可能性。藉由聽覺,重新去聆聽我們的現實,以及瞭解自身生存的地方,甚而解讀人活動的模式,觀察文化的切片。
.展出地點:南方以南服務站 (22.3633, 120.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