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人完全迷失,否則,人就應該在一個完整的生命和完整的世界中來決定人生的目標。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水火不容----伽利略被審後
大體上來說,所有古代文化的科學和神學(或哲學)是沒有什麼分別的。但從伽利略被判下牢的那場審判之後,就一直有很多人認為宗教和科學是水火不相容。這次惡名昭彰的事件,不但當時教會聲譽深受其害,後代基督徒也因此飽受指責,背了三百多年的黑鍋。有人甚至還提起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也是因他所教導的與傳統宗教相牴觸而被判死刑,因此,對中世紀教廷所採取的立場和理由完全不能接受,認為這僅僅是維護一個落伍的權力結構問題。海森保教授再一次以「科學真理與宗教真理」為題的演講中,卻是不厭其煩地將這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作了詳細的報導,並指出他的觀點:「今天去追究這件事並沒有什麼意義,只是我們能夠,也應該去探究這場衝突較深遠的原因。」(註1)(下一期我們將嘗試探討這事件背後那「較深遠的原因」)
如果伽利略事件是科學與信仰衝突的導火線,使兩者關係繼續惡化對立者,大致可從下列幾個角度來了解:
(1)「隙縫中的上帝」(God of the gaps)觀
在牛頓式的宇宙觀下,宇宙為一封閉的、機械的因果關係所統治,上帝只能存在科學知識所未能及的狹縫中,等到科學進展拓開這些領域之後,上帝存在的空間也就愈來愈狹窄。這位「隙縫中的上帝」根本與人類的宗教生活完全扯不上關係(註2)難怪在我們周圍許多迷信科學的人士(中外皆然)認為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宗教頂多只能扮演慈善、避難所等角色。尤其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中,原本就沒有深厚的宗教意識,對於大量引進的西方思想更缺乏足夠的分辨、反省能力,整個學術文教界中,對宗教人文忽略漠視的景況,直令關心文化前途的人士痛心不已。(註3)
藉由二十世紀物理學上驚天動地的新發展,科學家至少已學習到:「宇宙是個完全的奧秘」這個功課。普朗克(Max Plank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曾說,他的老師約里(Jolly)曾勸他不要研究物理,因為物理學已經接近完成,所以不再有什麼值得研究。今天再也沒有科學家會提出這種預測,因為隨著太空物理和量子物理的發展,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宇宙基本上是一個敞開的體系,每一個新發現都會把他帶進一個全然陌生的、更新更深的層面。(註4)換句話說,一個真正的宇宙觀,永遠不可能是封閉式的或一成不變的(deterministic),而應該是敞開的以及全盤性的(wholistic)。(註5)
(2)「事實」與「意義」之分
「事實」與「意義」之分,其實是引起科學與信仰衝突的原因,很多人卻誤把它當成解決衝突的方法,實在有點令人哭笑不得。或許我們都聽過這種說法(教內、教外通通一樣)就是把自然界歸入科學家的研究範圍,而屬靈界則歸入神學家的研究範圍,說前者是研究 「事實」後者是研究「價值」或「意義」。近代物理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亮光下卻發現,整個世界是個不可分割的經驗網(Web of experience),上述的二分法實為古老的希臘二元論引起的,甚至許多科學哲學史家也都指出其癱瘓力是極大的(註6)。
中國傳統思想原與希伯來思想頗近,都是一元論的,也是敞開式的;但自從我們飢不擇食地引進西方思想,麥子稗子照單全收,結果自己原有的獨特文化精華反被掩蓋。(註7)當人以二元論的架構運思,結果就使得可見的自然界失去終極意義和統一性,自然界便呈現一片分割凌亂的局面。從文化層面來說,它的惡果便落實在社會的疏離(alienation)以及人際關係的無意義與荒謬。當代量子物理大師海森保教授語重心長地道出他的洞見:「我深信,如果我們再一次建立起科學和宗教真理間的平衡關係,我們才能夠找到人類共存的基礎。」(註8)
(3)語言文字的混淆
科學擁有「準確的學科」之頭銜,但這頭銜卻是褒貶兼有。所謂的褒是指科學陳述的可信賴、準確、無懈可擊的程度,因為科學的特性就是對於計量(the quantitative)的重視;貶的一面則指科學太狹窄了,無法照顧到豐富的、不同的人類經驗。正如海森保教授所說的:「科學家如果要真的了解宗教真理和科學真理之間的關係,就必須先了解宗教無所不包的意義。」
雞同鴨講----聖經的誤用
可惜的是,近代不論衛道或反教的人,他們保衛或攻擊聖經時,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是把聖經拿來當成記載世界由來的教科書,當然與天文、地質、生物等科學書本有出入。雙方都自以為站在真理的一方而吵鬧不休,這種爭辯真是「雞同鴨講」絕不會有結果。
整本聖經裏,從創造論到末世論,都是關於信徒或教會在此時此地安身立命的根據,是非常個人的(personal),也是最具權柄的,我們在聖經中找不到非個人性的、客觀的,或是資料性的記載。海森堡說:「由近代科學之發展而受益的是,我們學習到這些問題中使用語言以及文字時必須如何的謹慎小心。」(註9)近代哲學的語言分析在這方面做了極詳細的研究,把宗教團體所使用的演員語言(actor-language)與科學團體所使用的觀眾語言(spectator-language)劃分開來,卻指出二者應有互補(complementary)作用,而不是對立的衝突。(註10)
與此有關的另一個原因是許多奉科學為唯一真理的人,把科學的原則延伸到它不適用的其他領域。這一點,另一位原子物理學家波恩(Max Born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說得最清楚:「不論抽象的思想對科學家是多麼的吸引人和令人滿意,也不論科學家對現代物質文明有多大的貢獻,把科學思想應用到它的有效範圍之外,例如宗教、藝術、文學、倫理以及其他人文科學,這將是最危險的。」(註11)
西方之恥----信仰與科學的決裂
以上粗略指出引起科學與信仰衝突的幾個較根本的原因,深入的分析探討乃是以後所要努力的目標。當代福音派中頗具代表性的韓克爾(Carl Henry)博士(註12)指出,科學與信仰之間的分裂是西方文化的羞辱,他呼籲所有對文化表示關切的人應該以下列四種態度來面對這個事實:悲哀(pathos)----為這裂痕的延續感到悲哀,危險(peril)----體認到這裂痕妥協的危險,期待(prospect)----期待能夠超越過這裂痕,計畫(program)----對彌補這裂痕作出具體計畫,我不知道他的呼籲對此地的教會是否合用?或許我實在是太孤陋寡聞了,但我所接觸到在教會中比較熱心的基督徒,卻絕大多數喜歡把什麼事都看為神「直接介入」的結果,完全沒有自然的、文化的、或人為的因素在內。聖經成了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歷史人心各類問題的百科全書,口號是「回到聖經去」。要知道宇宙的歷史,只要計算家譜的年份:要知道怎樣管理教會,翻開使徒行傳就垂手可得:想知道歷史的發展更簡單,但以理書和啟示錄都寫得很明白,至於個人的生活前途就更容易了,凡是自己能做到的,全是上帝的計畫,力有未逮者則更是祂的旨意,儘管內心難免納悶,說出口來仍是沒有矛盾。(註13)走筆至此,忽然想到正是這種既不合聖經又不合科學的屬靈觀,才是造成科學與信仰之間的衝突的最主要原因。而近代物理的任何發現對這些人絕對沒有任何啟示----因為那是人間的小學,不是上頭來的啟示。
註釋
1孫志文主編<當代德國思潮譯叢> ④《人與宗教》聯經,11頁-26頁
2 Ian G.Barbour, Issues in Science and Religion, 1966 Prentice-Hall, Inc P.1-P.6 (本書資料詳細豐富,為科學與信仰學科經典之作)。
3鄔昆如《現代西洋哲學思潮》,黎明, 1頁-12頁
4孫志文主編<當代德國思潮譯叢>③《人與科學》聯經,66頁-72頁
5楊牧谷著,《信仰的落實----基督教宇宙論初探》校園 198頁
6同上 71頁-72頁
7同上 11頁-24頁
8見註1 ,26頁
9見註4 ,61頁
10見註2 ,238-272頁
11波恩著《物理中的哲思》聯經 見前言
12 Carl F. H. Henry ed. “Contemporary Evangelical Thought” Baker Book House Science and Religion by Carl F. H. Henry P.247-P.281
13 見註5 ,81頁 本書中多處對當今華人教會通病作出極深刻之批評,此處雖屬筆者之所見所聞,但與楊牧谷之描述極相似,故引用原書用語 。
原載於<曠野>雜誌26期1991年3-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