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詮釋與土地倫理的呼喚 | 環境資訊中心

經典詮釋與土地倫理的呼喚

2007年12月01日
文: 成大中文系教授 台南市社區大學校長 林朝成

在我所認識的行動派學友中,慈美選擇深入生態保育經典的解讀詮釋,倡議經典導讀作為環境教育有效的途徑。由於深受李奧波《沙郡年記》的啟發,慈美精讀李奧波的作品涉獵土地倫理的專業論著,對土地倫理的脈絡和精義,有清晰的把握與深度的理解。十幾年來,慈美所發表的有關土地倫理的單篇論文與行動紮根的短文,終於藉著「生態關懷者協會」即將成立十週年的因緣,集結出版,對關心土地倫理的同好,將是一件樸實且值得分享的禮物。

《文心雕龍》所描述的經典意涵是「往昔雖舊,餘味日新。」,經典的原創性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不斷地吸引當下的我們,經典的閱讀效果正是在問題意識的形塑與觀照角度的交流中,不斷牽動我們的心思,向我們提問,要我們以切身的情境與理解,視域融合,給出我們自己的詮釋與答案。因此,經典向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開放,安安靜靜地閱讀經典,其實是一種活潑潑的對話,在覺察、涵養與品味的養成過程,確實是有不可取代的力量。

慈美爬梳李奧波土地倫理思想的社會、文化、歷史與科學脈絡,闡釋李奧波從主流保育理論「出走」的洞見,心中所關切的還是台灣這塊土地。台灣人民不斷剝削土地,保育文化殘缺不全,環境保護常是救火隊的模式,心疲力盡,最多也只是回歸原點而已。陪伴著「環保」的熱潮,環境公民行動的實質影響力卻不斷萎縮,針對這種無奈,也只有深化土地倫理的論述與實踐,或可從根本培育我們的生機。

本專輯另一個重點是從活動中發展出來的論述,活動中的論述,因議題的設定與團隊合作的需求,展現出「生態關懷者協會」的活力與全球在地的視野。慈美在「地球憲章」與「部落遊學」的活動中,深化了本土環境關懷的論述。「在地思考,全球行動」結合了「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具體內涵,貼近台灣環境運動的策略與發展脈絡。十幾年走下來,慈美遊走在專業與業餘之間,「真積力久則入」,專業的門崁跨過了,業餘的心境讓慈美更能專注自己所能做的事。李奧波《沙郡年記》原也是業餘者撰寫的,「業餘」這個詞在法文裡是「amateur」,字面的直接意思是「愛好者」,它是從動詞「愛、喜愛」延伸而來的。因為「業餘的」地位,專業者被督促,展現的不只是學科的專精,更要具備「愛好者」的身分,以引起真正的共鳴,業餘和專業的共同語言,是「喜愛」(愛好),在一個真正的「喜愛」的情境,專業與業餘都存在著共同平等的基礎,從中可以學習到友誼的關係。看慈美的論述,也應當從這個角度來欣賞。然慈美並非學院的專業教師,專業的肯定並非來自期刊論文發表的成績,因此,在缺乏保育文化的台灣社會,慈美的著作呈現出經典對話、社會對話和環境教育對話的張力,這個對話的張力,將有助於土地倫理定根台灣,這種效應是我們期待的。

本人業餘服務的「台南市社區大學」,近七年來,積極從事環境教育與環境公民行動:或河川巡守、打擊污染犯罪;或舉發中石化安順廠的污染廠址,正視受傷的土地;或保護三崁店諸羅樹蛙棲地,推動台灣特有種進入保育類動物;或海灘廢棄物長期監測活動,紀錄海岸垃圾旅程。我常常在電子郵件中接到台南社大以下的訊息:

歡迎社區民眾、學校老師、學生、家長與您家可愛的小朋友踴躍參加!

與我們一同從海灘廢棄物的監測活動中,

紀錄海灘廢棄物種類與數量、觀察沙灘與海岸線的變化。

親近自然環境,學習尊重土地,

實踐關懷環境的一種態度和方式,重新體驗大自然的智慧和荒野生命動人樂章!

越來越多的環境行動經驗,越是感覺到土地倫理的親近性與重要性,在地的環境戰鬥仍需要土地倫理的價值引導與思辨,以點燃生活的期望。因此,就業餘者的角度,我非常樂見慈美專書的出版;忝為一個環境倫理的專業工作者,我大聲地推薦慈美專書論述位置及其所喚起的土地倫理的喜愛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