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改造迎向生態時代
1991年5月,在飽受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如食物中的農藥、重金屬問題)的困擾下,我加入主婦聯盟,希望可以學到一些讓家人活得比較健康的常識。很快的,我的科學訓練背景和信仰理念使我無法停留在維護家人健康的狹小範圍,因為,我深刻的體認到: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是一種文化改造的工程,它與我們整個社會的文化、歷史、政治、經濟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判斷和世界觀等密不可分。看到主婦聯盟環保媽媽們經常到各地宣導的辛勞和在生活中執著地落實環保理念的堅持,我深深受到激勵,希望自己也能奉獻出有限的時間和能力,參與再造台灣環境的行列。
1992年春天,我和主婦聯盟幾位基督徒環保媽媽:王保子、林貴瑛、吳秀英、胡雅美等人,成立「台灣生態神學中心」,開始在教會界推動生態關懷的理念。經由《台灣教會公報》的報導,有幾位在大學時期就非常關心環境議題的年輕人分別從國內外各地主動與我聯繫,並加入「台灣生態神學中心」一起推展工作。因著這些生力軍的投入,我們開始出版《生態神學通訊》月刊,舉辦「信仰與生態觀」、「生態與文化」等系列讀書會,並持續地在教會中舉辦「綠色小天使」的活動,將生態關懷的種子撒在孩子們的心田裡。
查經、分享、討論成為我們彼此間互動的方式,也配合教會界的需要前往宣導,或在教會報刊雜誌中撰寫相關文字和專欄。今年(1998)6月21日更進一步轉型為正式立案的「生態關懷者協會」,在「推動整全環境教育,致力維護自然生態」的宗旨下,透過 (1) 生態文史組 (2) 環境守望組 (3)教育推廣組 (4)文字出版組等四個工作小組,一起來推動「探討土地倫理,追求生態公義,落實簡樸生活」的目標。宗教界參與生態關懷最主要的貢獻,應該是協助我們的社會塑造一種使得環境教育與環境科技能有實際效果的文化脈絡(Cultural Context),我們會朝此目標努力。
當代著名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在《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書中指出,「所有個人的小善,終會被錯誤政策的不道德所淹沒,因此,每個人都接受信仰行善事,並不保證整個社會就是一個道德的社會。」尼布爾對倫理道德與社會政策之間所作的解析,應用在環境問題上更是顯得十分貼切。例如:環境問題的解決只有個人層面的倫理規範是不夠的,企業界經營的倫理規範及環境政策的公眾倫理都是不可或缺的;還有,一般民眾也應該知道,有些時候,參與環境抗爭的人士,背後可能需要有比作資源回收更深沉的道德勇氣。這一類問題的討論在台灣還沒有成為風氣,但它們卻是使環境運動更趨成熟時不可或缺的課題,我們邀請所有關心這類議題的朋友一起參與,讓台灣能夠從文化的改造邁入生態時代,以更健康的體質(包括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來面對21世紀的挑戰!
(原載於1998年7月30日聯合報「第一屆永續台灣報導獎得主專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