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遊學-古老智慧與現代文明的對遇 | 環境資訊中心

部落遊學-古老智慧與現代文明的對遇

2007年12月01日
曠永銘 口述 Subinaz 整理

廿一世紀的台灣,以卓越的高科技工業聞名於世(global);但卻因著特殊的政治因素,無法參與國際(international)社會對於增進全人類福址的各項正式活動。然而,今年八月,在台灣西部工業帶一山之隔的台東,一場名為「喚醒古老智慧,尋求另類生活」的聚會悄然展開。集合了世界各國及本地關心環境永續議題的青年,與台東幾個古老部落,從學習與對話中,展現了台灣另一個古老深邃的面向。

原住民的古文化是一個分隔於現代文明之外的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若我們希望能夠使文明世界與古老文化的社會之間產生對話,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體認到目前這個文明世界中,古老智慧已大量流逝而顯得稀有珍貴。然而,我們所期待的,在現代文明的便利中又同時兼具古老智慧的生活,目前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去追尋另外一個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也許存在於古老的原住民世界中,也或許是我們一起開創的未來。

1

關於保存古老智慧的作法,在日本有一案例,就是至今已有超過兩千年歷史的「伊勢神宮」。兩千年之前的日本處於一個尚未使用文字的時代,當時他們選定了伊勢這個地方,作為神道教永遠的祀祭地點。他們或許曾經想過很多保存神宮的方法,最後,他們認為定期的重建會是最好的保存方式。所以,一直到現在,神宮每隔二十年就要重新建造一次,此作法一直延續不曾間斷,最近一次的重建是在1993年,在記錄上是第61次的重建了。

在重建的過程中,很值得現代人深思的,就是伊勢人神聖的態度。伊勢神宮的重建不但保存了古老的營建技術、營建過程的儀式,甚至包含了古老的社會組織及整個城市的神聖態度。在這些繁複的儀式過程中,包括:懇求山林允許他們能夠進入開採重建神宮所需要的木料;他們來到樹前也懇求樹允許被取下來。一連串的「懇求—得到允許—恭敬的行動」構成了重建儀式的基調。而重建活動的最高潮則是動員上萬的伊勢居民及義工,將木料從山上搬運到神宮現場,伊勢的居民自認為是被神所特別揀選的族群,他們以最古老的方式潔淨自己、穿著古代的服裝、跳著古代的歌舞,他們是一群世世代代已經準備好為了重建工作而存在的人。

這種集體的內在神聖態度,也可能是透過草根行動而被「喚醒」的。在台灣阿里山的鄒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稱作「庫巴」的男子會所,但在現代的鄒族部落中,有許多的人都受過高等教育,現代文明在部落裡也已經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因著基督宗教的溶入,許多古老生活中嚴謹的神聖禁忌都已經不存在了。但部落中的文化工作者和耆老們經過非常長的討論,最後他們決定要把「庫巴」以定期重建的方式保存下來,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庫巴」的神聖性,在「庫巴」中所有現代文明的世俗性格都將被摒除在外。「庫巴」中的戰歌曾是台灣許多觀光活動中著名的表演節目,但在鄒族重建「庫巴」的過程中,被神聖地一次又一次的吟唱時,古老的集體內在神聖態度被「喚醒」了。「庫巴」所代表的古老文化神聖領域,是一個現代價值觀進不去的地方,但不會讓鄒族人認為不可接近,它帶給鄒族人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應如何彼此對待交往的傳統價值觀念及法則。

2

「現代」的特色,就是不斷地推陳出新,物品尚在使用時,就以更新的消費需求刺激市場商品的購買慾望,以推動資本高效率的流動。若是照現在的文明直線發展下去,可預見的未來就是地球資源將面臨耗竭。但是反觀古老文化,它明顯的特性是:穩定、低密度。由於它穩定的特質,它對自然的衝擊是最小的,對於社會和平的維繫是最細緻的。

過去,台灣的原住民對山川自然是一種神聖性的概念,整個山川自然是神聖的領域,而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樹木、鳥獸等等一樣,人並不是管理這個自然的主宰。人是要去學習大自然的法則,觀察大自然中每個物種,並且從它們的身上學習與大自然共同律動的生存法則。人無法無中生有,必須要從大自然當中獲取生存所需的資源,所以他們會存著恭敬的心來請求被允許使用。在原住民長久的歷史中,發展了許多精緻的文化,人對於自然資源的使用,是透過儀式過程被允許的。

在人類進入現代以前,以人文思想破除古老神聖禁忌的努力,都被視為英雄來謳歌頌揚,藉著更超然的宗教傳播、現代國家的興起、以及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力量,現代人與自然界之間那個古老神聖的承諾,早就蕩然無存了。人類早已拋棄對土地資源的恭敬之心,以為自己有能力輕易獲取並使用自然資源,這種人定勝天的驕傲使得人類不認為自己在使用資源時是需要被允許的。人透過現代國家、透過政治制度、制定法律、建立了市場交易方式,使人類在取得這些資源時看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這些獲取的方式是缺乏正義的基礎。但在人的內心深處,沒有獲得允許所造成的虛無感,成為現代人共同的焦慮。當人開始注意到因為過度取用自然資源以致污染、甚至匱乏的時候,才警覺到自以為「合理」的基礎是多麼的薄弱,不堪一擊。

古老智慧中對於社會和平的維繫也是最值得現代人深思的。現代人對古代無政府時期的人類社會一直有著錯誤的見解,以為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部落戰爭狀態,現代人甚至將「無政府」這個字眼來代表社會秩序極度混亂的狀態。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政府將清代台灣通誌中一個叫吳鳳的人物完全改寫,放在國民教育的教科書中,就是要暗示現代國家的法律優越性,要比古老社會強得多的多。當然,現在吳鳳的政治神話已被揭穿,我們從更多的証據和田野研究,漸漸揭開古代社會中的政治智慧:古代人如何與陌生人彼此認識、建立情誼;在社會內部意見分岐時,如何聆聽與溝通而得到充份的諒解;古代自然法中對犯錯者的懲罰智慧;在戰爭前如何化敵為友、戰爭後如何重建雙方的和平等等。正因為古代社會的生活情境中,經常發生像是傳染疾病、高山缺鹽、氣象災害、土石流、馘首信仰等因素都會造成社會遷移而引起緊張,因此比現代人更加珍惜和平。(因著土石流被迫遷村的景象到今日仍持續發生,但今日的國家看來並不會比古代更有辦法)。直到今日,原住民部落中的友善氣氛、原住民開朗不計較的性格、幽默的言談、細心體察別人感受的敏銳能力,仍是台灣島上稀有的珍寶。

3

但是,現代人為什麼會對於這些古老智慧不屑一顧呢。原來我們正處在一種以使用「文字」為優越的文化價值偏見中。從台東著名的「史前」博物館,可以嗅出以擁有文字歷史為較優越族群的氣味。恰在這座博物館內,我們窺見了台灣古代文化精彩的一面,在博物館的最底層,我們走進三千至五千年前的墓葬區,在一支支長約15~20公分、原子筆粗細的管形硬玉中,鑿了可前後貫通的小孔,這樣精緻的玉器,就算在今日它都還算是非常高的科技成就。但那是在三千年前,中國及西歐的文明都還沉睡著,台灣早已以優異的文化成就及貿易聞名於世。

但是三千年的發展,中國發明了文字,西歐從中亞及埃及學習了文字,他們記錄了歷史,發展了文學及抽象的哲學,最後進入了純粹的數理世界。今日我們已習於生活在一個數位的時代,我們週遭的事物及我們自己,都可化約成某種抽象的數位形式,彼此之間以抽象的公式(Algorithm)互相聯結,似乎人類是可以脫離土地而存在著,一切變得虛擬而又有權力。但在台灣的古文化,三千年來卻依循著不同的道路,我們從幾乎凐滅的口述歷史中,約略知道台灣的祖先經歷了許多的顛沛流離,精美的工藝不再是那麼重要,原住民學會了就地取材。(在一則布農族傳說中,有二兄弟在洪水中將文字拋棄,文字也不是那麼重要)。更值得代代傳承的珍寶,蘊藏在原住民的語言、基因、神話傳說、儀式與禁忌,以及許多至今正等待喚醒的古老智慧中。

現代文明的觀念對原住民的世界仍存有許多偏見,雖然我們已經注意到原住民文化中有許多值得現代社會學習的地方,但是我們常不由自主的認為現代文明可以為原住民世界帶來光明,並企圖引導原住民走向更富裕的現代生活,雖然我們眼前所見的許多例子,在在表明這種努力都是失敗的,但我們還是深信不已。當我們使用「史前文化」來形容這一段文明的時候,它就表達了一種貶抑的價值,對現代使用文字的文明而言,缺乏文字的歷史記載,就是一種落後的表徵。歷史的記載是現代文明為原住民世界所賜予的一線光明,但是這些文字上的成就對原住民而言,都是把人從自然界的環境裡剝離到一個想像、空洞的世界。

4

依據耶魯環境法與環境政策中心的全球ESI環境永續性指數的20項指標來檢驗,古代社會無疑比現代文明更具有環境永續的智慧。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討論:

一、水資源的利用

現代都市的規劃,從教科書中可以推算,每個人每天所消費的水為300~400公升,如果以這種標準來計算,全世界的水資源很快就會耗盡。但是若回顧古代的生活,一個布農族的家庭,一大早他們的孩子下溪谷取水,直到一天結束了,他們所用的水也應該不會超過三十公升,與現代生活所使用的水量來比較,這中間的差異實在太大了。因為人類過度浪費水資源,所以許多地方需要蓋水庫,而蓋水庫又進一步使得河川沙漠化,海岸被侵蝕。現在地球上有極大的區域,沙漠化的問題愈顯嚴重,自然界水循環的關鍵被破壞了,就會延伸更多的問題出來。

二、能源及二氧化碳

古代社會使用很少自然能源,除取用少量木材升火取暖和煮食外,其他的能源消耗幾乎是零。自農業社會發展以後,早期的農業用風、水或獸力來協助農耕的工作,當時對能源的使用還是非常謹慎。但現代生活所使用的能源,與以前比較是好幾千倍的差別。過多的照明破壞了夜間的生態、動物的習性。人在夏天為了美觀而寧願穿著厚衣在室內猛吹冷氣,又把過多的熱排到室外,這是造成今日都市熱島現象,全球氣候改變最重要的原因。所以今日要解決地球的能源問題不是在於如何能夠開發更多可利用的資源,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改變生活上不必要的浪費方式,去謹慎使用地球的能源?

三、廢棄物

現代生活中有過多的物資是透過運輸的形式交到消費者手中,在這運輸過程中有非常複雜的包裝,這些包裝在物品的使用過程中是完全不需要的,於是運輸與行銷過程中過度的包裝最終都會成為廢棄物。目前許多國家已經發現這個問題,並且開始致力於零廢棄物的努力,這意味著許多的物資可以利用再回收的方式重覆使用。但事實上許多的物質回收及再利用是有限度的,例如再生紙,目前它的回收再利用仍十分有限,所以最根本的作法就是不要去產生這些廢棄物。我們所生產的物資,應該要很容易取得,包裝不複雜,而且可以完全將它消化掉才是合理的。

四、廢水

廢水的處理方面,在現代都市中,污水分流和集中處理的比率已成為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指標,許多城市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建造昂貴的地下污水系統,用很複雜的工業流程去處理這些污水,最後將這些污水排向大海。可是,這些來自於家庭生活的污水其實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營養鹽。在古代,這些營養鹽會透過循環回到土地來滋養它,但在都市人口密集的地方,最後營養鹽將循著人類設計的污水系統直接消失而流向大海,這也是造成都市的土地愈來愈貧瘠的重要原因。

5

現代化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在一個沒有泥土的世界裡,透過虛幻的眼鏡張望這個世界,使用抽象的文字符號來作價值判斷。喚醒古老智慧,就是用我們的心靈、全部的感官去親近自然母親。如同重建「庫巴」的努力,透過不斷的實踐來學習,文化的內涵就會在汗水中沁透在我們的內在,而不要像許多現代人在冷氣房中上網閱讀抽象的文字就以為了解其中的道理。我們真的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原住民的世界再一次光照在現代社會,用泥土的芳香喚醒我們重新回到古老智慧的潤澤中。

原載於2005年「國際青年部落遊學」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