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跨年森林禮拜側寫
『樹無根、葉未旺;人無歷史、理想未深。』(台語)
來到都蘭山
二○○六年元旦清晨,來自延平鄉的巴喜告、中野、下野等三個教會的信徒,懷抱著迎接新年的歡愉心情,一起來到都蘭山西麓鸞山村「森林博物館」前柔軟的草地上,與遠從台北來的三十位牧長同工共同舉行「跨年森林禮拜」。
在巴喜告教會優美的Pasibutbut和音歌聲中,眾人靜默,在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殿堂中,以最虔敬的心準備聆聽祂的話語。
大地管家的信仰告白
總會助理總幹事許承道牧師主講信息之前,中野教會伊布傳道引領會眾同聲作信仰告白:
「上主是創造世界的主,
我們受託付做大地的管家。
我們決志成為忠心的管家,
積極參與看顧大地的事工。
基督是拯救世界的主,
祂要救贖一切受造之物。
我們決志跟隨主的腳蹤,行公義,好憐憫,
醫治受傷的人群和大地。
聖靈是撫育並引導世界的主,
祂要更新萬有。
我們決志與聖靈同工,
以謙卑的心與祂同行,使萬物更新,
回復受造界的完整。」
樹根永續的省思
接下來,許承道牧師以「樹根永續」為題,分享從創世記1章1-5節所啟示的靈糧,並由下野教會張明興傳道翻譯成布農語:
「晝、夜之間,『一天』建立;光、暗輪替,『大地』成形。生命,就是在每個『大地的一天』中成長。
『樹無根、葉未旺;人無歷史、理想未深。』(台語)
颱風過後、未被拔除,烈日之下、蔭庇眾生。這,並不是因為枝葉茂盛,而是深根的實在。
一棵樹,看不到的根,決定它看得到的枝葉的盛衰與命運。
一個人,看不到的昨天、看不到的歷史,形塑他今天的實存:對生命的態度、對理想的堅持。
然而,樹根怎麼會看不到?專家告訴我們,從樹枝的伸展與空間佔據,就可以知道樹根的深淺與佈局。也就是說,樹根有多堅強,枝葉就有多有茂盛。
同樣地,人的昨天怎麼會看不到?自己的歷史為甚麼不願面對?今天的實力,來自許多昨天的努力;這一代的呈現,建基於過去數代先人的付出。無論是個人或是群體,若不正視自己的生命傳承,如何妄求踏實在今天的信仰理念中?
只有看到昨天,才會看到在歷史中掌權的上主,才能夠在今天經歷祂的帶領。
樹的命運維繫在『土地』與『氣候』上。
無論是在田園、在荒野,在溫室、在沙漠岩壁,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樹種,它們的根『埋頭苦幹』,與土地緊緊連結在一起。在地土裡竄伸,吸取維生物質,建立紮實的地基,以便讓枝葉代代衍生。
與土地緊緊連結,讓樹能在一年四季的各樣氣候中受益、成長。有溫暖的春陽,有烈日炎夏;有迷人的秋風,有冰霜寒冬。都因為深根,而整棵樹茁壯、結果、並蔭庇眾生。
樹,定根於土地;人,也無法從生育他的有形歷史(土地)、無形土地(歷史)切割開來。
『永續經營』、『綠色思考』不只是為了明天的人類的繼續使用權,不只是為了後代子孫的幸福與需要,更加是對現今活著的人的提醒,應當回到上帝太初、也是今天創造的美意,讓上帝的靈自由運行來帶領我們。」
會後,我們一起在斜坡種下原生白榕樹種作為紀念!
鸞山森林博物館
台灣的低海拔地區,原有豐富的榕楠林帶,從日治末期便開始大量砍伐改種竹子、油桐及其他經濟果樹。至今,低海拔之原始林,除存在少數保護區外已不多見。鸞山附近的原始林,因土質肥沃,加上海岸山脈快速抬升等因素,使得當地榕屬植物支柱特別發達,構成了為數眾多的榕樹巨木群景觀及豐富的生態系統,極具保存及教育意義。
一群深負使命感、長期從事原住民文化重建工作者,回到部落聆聽耆老與土地的教誨,歷盡艱辛,成立「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企圖從部落的養分中從新出發,以自己的生命作為文化的詮釋。他們深信,文化重建的意義,不僅是原住民在現代文明潮流中找尋足以安身立命的自我圖像,更是台灣在追求多元文化普世價值時亟需維護的文化珍寶。對全體人類而言,原住民的文化重建,為現代文明保存了一個觀照了悟的機會,更意味著探尋另類生活的可能性。
從根發芽,建立台灣新文化!
在二○○六年元旦,選擇於「鸞山森林博物館」舉行跨年森林禮拜,代表我們願意謙卑地回歸上帝創造的美意,並從根發芽,建立健康的台灣新文化!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815期2006年2月6-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