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先生:親眼見到神木村風災後之慘況,對大地之反撲、自然之破壞有所感觸;但發現會場之中,神學生、神職人員之少,亦深感惋惜。
梁正文:傳道人與環境運動已脫節很遠,台灣教會更在環境議題上落後社會許多。對此議題關心之平信徒應帶動教會來關心此問題。
孫一信:信仰非神職人員之事而已,生態神學是每個人都要做的。在此刻的環境,對神職人員不須期望太高。
張子見:生態神學不僅如益仁所言,是外來的,而且是父權的產物。我從自然飲食、及結婚後自妻子的體驗,漸漸壓低了父權的陽性觀念,對事物不以邏輯、批判來認知,而漸以感受的方式去了解,我們民間宗教對人民的苦難是沒有批判的接納與包容,這是我們少論及的優點。東方人偏陰性、偏感受性的文化內涵是我們當注意的。
林朝成:我是宗教、生態哲學的研究者。大致來說,佛教界對生態之概念來自黃順興、林俊義等本國人之影響,不似基督教有西方之論述為基礎,因而也沒有這種價值判斷帶來的壓力。佛教界對環境的參與以功德來看待,反而容易有成就感、容易推動,也易於轉化向前。反而是基督教壓力甚大,推動不了。
林益仁:林、黃二人亦是西方之觀念來批判台灣的環境問題。我的論述是期望擺脫這些東西,真正找到一條本土的出路。
林朝成:台灣的環境運動並無進步,仍停留在“別在我家後院”的層次,反倒是企業財團在此問題的遊戲技巧更為精湛,利用回饋基金、計畫性公投等來形成一股“請在我家後院”的壓力。這種源於台灣求發展的壓力,是西方沒有的本土經驗。
陳先生:發展心態、發展壓力,中西不同,他們已發展、已破壞,而東方是求發展之壓力太大。
周恬弘:基督教會對知識也很不夠,除了行動之外,神學和理論部份仍不能忽略。要讓人參與也應提供知識。
許得賜:感受與知識同樣重要,現在流行談全人成長,全人關懷在我們教會應該就是:經驗+禱告+知識。
林朝成:知識的傳播很重要,但自我的信仰的反省-神學,不要太過哲學化。關懷生態環保是要付代價的,如愛上帝要付代價。
孫一信:靈性與策略相配合,否則只是獨善其身。
楊德誠:不是只有環保運動、生態關懷,基督徒最重要的還是傳福音。我對基督徒的信仰提出四個字來說明:昇泰還寶;“昇”是提昇人與自然、人與神的關係;“泰”即平安,將根基放在耶穌上,先愛神,才能愛人、愛環境;“還”是還原到創造之初;“寶”是要將耶穌作至寶。
林朝成:生態保育與傳福音有一部份是衝突的,因為個人與社會的不同性質,我們重視個人靈修也要重視倫理。台灣充滿如陳玉峰先生所說“積小善成大惡”的情形,如攔砂壩造成土石流,對自然環境的各種開發破壞等等。
楊修女:關於子見提出的自然飲食法,再提出兩個問題:1.是否要生吃?2.是否要吃三餐?其重點是在覺醒,能過簡單的生活。
李順仁:信義鄉的風災與其歷史有極大的關係,因為被遷村、被強迫多族合併,使文化傳承被打斷,後人無法傳遞族群累積的知識,加上統治者的思想教育,遂造成忘了過去與環境的相處之道。
吳秀英:在參與主婦聯盟時受到了極大的啟發,進而回到教會從事主日學的教育;將環保的知識交給他們。也在主日學教育中充實生態與信仰的結合。在綠色小天使活動中深深感覺到小朋友是有盼望的。
許得賜:基督徒應要妥善管理大地,但是個人若不覺醒,從教會的聖餐杯、保麗龍碗等方面做起,則無效用。
高仲彥:有會友說火山爆發時垃圾都會埋了,那麼還要管這些東西幹麼?可見許多人仍未認清做生態應有的動機。
張子見:如何在教會中推動環保運動?用生態神學來解決嗎?但我們的生態神學有缺失,故我傾向用東方本土的思考為資源。由源自希臘哲學的西方思考是無法得到深層的生命的。生態靈性-宗教上的靈性、對宇宙的體驗和對生活的操練是我所認為的生態靈性。追求這種全面的靈性才能洞察這世界。
李順仁:教會想要改變時,就回到神學中尋找,以宗教經驗涵蓋生態靈性,在生活中就可以碰到。現在教會的問題可能太依賴由上而下的教育。
高仲彥:本來聖餐只有一個杯子,大家傳著喝;和現在不同。
陳慈美:神學就是對神的愛,推動生態工作就是推動心靈工作。
張子見:我們從事環保一陣子,都會回到心靈重建的主題,如林朝成教授指出福音與生態有衝突,因為信仰是關心終末的,生態是指向進化的。新教對科學有自卑,故強調科學的管理、科學的方法。但沒能正視環境問題。現代生活接觸到的東西都是零碎的,使得靈性不能被具體的體驗到,成為個人化、曖味不清的東西。實際上靈性與自然是不可分的。現代信仰應處理靈性被分割的問題。
楊德誠:聖經中,神造的生態與環境,與今日的科學並無衝突。因啟示錄中說要有一個新天新地,故我們的終末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無罪的世界。當記得信仰給我們最大的誡命就是愛。
林益仁:生態學被稱為一門科學,但其中卻加入許多個人的解釋和個人的價值觀。有人認為自然是多變的,有人認為它是可控制的,有的說它是部份可控制的,也有人說它是不可碰觸的;當然也有其他的看法。這些觀念存在各文明之中,但我們的文化裡有什麼呢?在這種號稱科學的生態學裡,也出現了宗教信仰般的成份,也演變出有特別價值判斷的團體來。故有人提出回歸宗教的說法;我們更要嚴肅地尋找宗教在這文化脈絡中當如何展現。
周恬弘:終末論也是莫特曼的關懷,他說人類有未來嗎?這問題是上帝的事,人只要去做。對知識的傳播要以理性來溝通,以靈性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