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裡,我要嘗試說明環境關懷與心靈重建的互動關係。
環境問題的根源
德國著名的神學家莫特曼(Jurgen Moltmann)在《公義創建未來》一書中,對當代的環境危機根源做了深入的探索。他說當前的環境生態危機其實是整個科技文明的危機,科技與自然科學的發展,經常是為了人類一些特殊的利益,而這些利益正是受到一個社會的基本價值和信念所支配,在我們社會中,這些價與信念被人們認為是理所當然,完全合理的,不證自明的,因而使我們完全喪失警覺心,導致全面性的危機。
莫特曼指出支配現代科技文明與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觀乃是無止境的統治慾,包括人類對自然無限制奪取的慾望,而讓人類之所以產生這種慾望的原因,來自於現代的上帝觀,亦即近代基督教極為絕對化的一神論,解除了「自然的魔法」,讓現代科技得以發展起來。也就是說,環境危機的根源是來自於宗教的。
美國的生態神學家Dieter T. Hessel在《After Nature’s Revolt Eco-Justice and Theology》這本書的導論中即指出:「人類之所以不顧生態和公平原則而對上帝的創造做出不義的事,實有其久遠的原因,包括人類貪心、冷漠、無知和壓迫。」
林俊義教授在「生態學與環境危機」一文中指出,環境危機的基本原因在於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對自然體系功能的無知而產生的,同時又因過度信賴人類的科技能力,使環境危機更形複雜,解決方法更形困難。
這三位學者所共同強調的,是環境問題不只是污染的表象,更是牽涉到人心深層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甚至宗教觀,因此要解決當前的環境危機,光是去處理外在的污染是紀對不夠的,更重的是去更新我們的心靈。
心靈的綠化
基督教信仰強調心靈的重要性,聖經箴言上說,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4:23),耶穌許多的教訓也都是針對心靈的改變所說的,祂極重視人心靈的健全與否,因此這也是教會所應當關切的主題。
環境危機既然是緣於心靈的污染,心靈又為信仰所關注的對象,因此教會在環境關懷的課題上,最佳的切入點是去綠化我們的心靈,同時這也是在各種領域裡,教會最能夠發揮功能的地方。
然而教會若要綠化人類的心靈,就不能不從更新自己的心靈開始。莫特曼說今天基督教會最大的使命是對這種現代的宗教進行「生態的改革運動」。他更指出現代工業社會得以進行生態轉向的前提,是要精神上及文化上轉向,其根基在於宗教上對上帝和大自然的實在有了新的體驗。
環境關懷也有助於心靈重建
人與自然的隔絕也是導致今天環境危機的一項重要因素,都市是當今人為環境的極致表現,都市人幾乎可以過著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的生活方式,消費與生產完全脫節,人可以完全不了解產品的由來就去消費它們,致使有越來越多人錯以為人類可以無須靠自然而生活,或生活與環境毫無關係,而忽略掉環境對生存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開始去關懷環境,接近自然,體驗自然,試圖恢復與環境的關係,我們便可以從自然環境獲得許多啟示,在上帝的創造面前謙卑自己。有一些人從賞鳥活動中或到鹽寮淨土自然體驗後開始反省自己的生活價值觀,更有許多主婦聯盟的婦女從實際的環境關懷工作,進而改變以前的生活態度,這些都是實際的例子。
宋泉盛牧師在《第三眼神學》中說:「宗教靈性深刻的人無不以尋求失喪的心靈為首要關懷。」他繼續說:「神學家在尋求失喪的心靈時,必須能夠跳出基督教的藩籬,才能更加領悟上帝受苦之愛的奧秘。」我自己很大膽地將宋牧師的見解加以延伸,認為如果我們要把失喪的心靈尋回得更為完全,甚至必須跳出人類的圍籬,將自然及環境包含到我們的關懷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