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生態文史對協會的挑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的生態文史對協會的挑戰

2007年12月01日
文:李順仁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馬太五:5)是的,我們是該溫柔去思考今天的台灣生態問題。環觀今天發生的生態問題,能夠表達自己行為的人,已經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抗爭的一面,但深一層的對於生態問題的瞭解和認識的努力呢?因為要「瞭解和認識」生態問題,常不知從那裡開始深入起。

歷經多少祖先的耕耘,辛苦開拓,台灣人艱苦的走過貧儉的歲月;今天,卻因資本主義文明帶來了人們的物質豐富性,更給人心因為便利,而發出的自私,生態問題因此越來越糾葛不清,美其名是物質豐富,其實心靈越來越因生態的破壞而骯髒。每次靜默時,常常想到人們為什麼不去思考這些深層問題?又為什麼不去尋求突破目前的困境呢?

今天,工業社會進入了資訊社會,人們接收的訊息越來越多,也更複雜,已經很難由純粹的感覺台灣生態之美或猛受驚嚇於生態問題的嚴重,起而關心台灣的生態問題和謀求保護之道;加以生態問題的技術面因為科技的發達,形成正反兩面的大辯論,更加加深人們面對生態問題的無力感,因為這是「專家」當道的時代,除非我們也進入技術的領域,否則實在難以瞭解科技到底如何去保護生態?但若不如此做,我們又該如何去關心台灣的生態呢?

活在台灣的土地上,至少我們還有祖先遺留的隻字片語和耳提面命,能夠讓我們去思考台灣的生態問題。台灣的自然景觀那裡比別的國家遜色,這塊土地上有100座超過3000公尺的山,加上50多條主、次要河川,台灣20多個族群長期的生活耕耘下,我們是擁有相當豐富的「生態文化和歷史」,只可惜因為台灣歷史和地理教育的欠缺,造成台灣生態在傳承上的漏失,間接導致台灣生態研究學者導引西方理論、計劃和行動,來解釋我們所面臨的生態問題,造成生態問題的盲目國際化,形成背負愛護鄉土的空殼,我們又能拿什麼台灣生態經驗和西方國家的生態學者對話,共同來形成地球的生態保護策略和理論?

台灣在過去並非沒有生態研究,只是我們過去接受西方教育,深以為西方的生態研究方法所研究的,才是生態研究罷了!台灣原住民20多族留下來的「神話」和「傳說」,有多少的生態哲學思考?台灣漢民族300多年來留下的「方志」和「檔案」,又有多少的生態記錄和認識;如此,連上台灣的每一座山陵、每一條溪流、每一塊土地上聚落的發展,我們又擁有多少的「生態文化和歷史」呢?我相信這是20世紀末台灣人必須面對的大課題,也是進入21世紀必然迸發的生態研究成果。這對我們是大的挑戰,又是我們必須承擔的使命,讓我們深抱著「為上一代傳承,為這一代贖罪,為下一代留存」的心情,來開始承受「生態文史」的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