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瀰漫著擴張主義:
為期兩天的全國能源會議在日前閉幕,從會議結論當中我們看不到我國的產業結構如何具體調整?反倒是在產業政策僅以發展高產值、低耗能、低污染的概念式結論,避免掉相關產業之間的利益糾葛。對於我國將在因應聯合國氣候會議在京都所簽定的公約影響巨大的濱南開發案避談,尤有甚者,當局竟為了提高無碳或低碳能源的比例將希望放在發展核電身上。雖然蕭萬長宣示到2020年核能裝容量配比不得超過1998年的水準(20%),不過到了2020年全國總發電裝置容量將增加,因此這樣的宣示等於再增加行政院既定的六部核能機組。
不只能源會議,一年來不管國內或國際上,環保運動的處境隨著許多事件的發生而陷入困境,例如,在國內拜耳設廠所產生的程序的爭議;農地釋出、山坡地使用放寬、水源保護區縮小政策的規劃;濱南、關西工業區的不當開發等。在國際上則發生全球氣候會議第一世界國家二氧化碳總量管制的杯葛;亞洲金融風暴造成南韓、印尼經濟體系的崩潰;印度、巴基斯坦的核子試爆較勁等。處處可見開發、支配、享用與消耗的擴張主義,仍是國內主政者以及國際市場領導者的價值主流,我們不得不悲觀。
教會界在環保議題上裹足不前:
1997年普世教協(WCC)、亞洲教協(CCA)、及亞洲基督教社會關懷協會(ACISCA)在全球氣候會議所在地京都舉辦「各宗教防止全球氣候變遷研討會-對亞洲永續發展的挑戰」,與會人士表示大體而言,各國教會均對環境議題已有一般性的了解,不過對於如何有效監督政府的環保工作、提高人民的環保意識、促進信徒的參與,則或多或少有些無力感。的確,對於類似全國能源會議的決策層級,我們除了看到環保組織及相關人士在會場上的堅持,似乎沒有辦法引起更多人民的共鳴。
台灣基督徒與冷漠的社會大眾相較,除了部分平信徒自發地參與環保運動外,長老教會也於去年設立了「環保主日」,但一般而言,關懷生態環境議題,並未成為教會內的「顯學」。因為教會界根本未曾將關心台灣環境的議題化成具體行動,當成要背負的十字架。
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教會與基督徒如何以實際行動回應環境議題?地方教會可以從信徒平常的基層信仰教育著手,加強對環境教育的教導並落實在生活的實踐,並於所在的社區內結合資源發展多元環保事工;在總會、中會的層級,更應積極政策性鼓勵神學研究單位在土地倫理、生態神學議題上的研究;設計親近大自然的野外禮拜、環保營隊;並盡量與其他從事環保事工的宗教團體、環保組織進行對話與合作。
結語:
舊約聖經小先知約拿書,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先知約拿基本上不是聖人的典範,不過他卻是真實的人性寫照,約拿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遇事畏縮,能逃就逃,雖然上帝要他去邪惡的尼尼微城呼喊神即將降下的懲罰,但他卻坐船逃開,不願意去執行這項艱難的任務。約拿在上帝的安排下進入大魚的肚子三天三夜,誠懇祈求上帝的垂憐,最後上帝仍讓約拿完成宣告尼尼微傾覆的使命。不過上帝的怒氣卻因尼尼微城舉國上下披麻布遠離惡道強暴的認罪悔改而消除。
尼尼微正是現代資本主義架構出來罪惡大城的縮影,人們生活奢靡,擴張、成長、無止境的消費需求大行其道。在舊約的尼尼微,尚且由於約拿的警告而願意摒除惡習悔改認罪,在現代尼尼微的我們,既洞悉時代的罪行卻仍不徹底懺悔嗎?或者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一次像約拿朝著上帝託付使命的反方向逃避?
讓我們向上帝懺悔我們的逃避,重新出發,目標尼尼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