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使命── 傳遞正確知識 普及生態教化 | 環境資訊中心

溫柔的使命── 傳遞正確知識 普及生態教化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

「不強迫別人去信奉,不強迫別人去實行,是溫柔的使命觀念中最重要的一環。」摘自《希望-珍‧古德自傳》序

孩子的大哉問

我家裡四個小孩從小都很喜歡聽「睡夢鄉」的故事錄音帶。其中「勇敢的小牧童」就是講述大衛王年幼時,因為信靠上帝,所以能夠有勇氣去擊敗高傲凶悍的大巨人歌利亞,因而得到國王的賞識,進到宮裡,後來終於成為以色列的國王。

有一次,四歲的大女兒在聽完故事之後,問我:「媽媽,大衛去當國王,那他的小羊要給誰照顧?」真是大哉問!使我一時愣住了。孩子細膩的心思與豐富的情感令我詑異,也令我感動。我自己從小上主日學,自認為對這個故事的主要教訓幾乎能夠完全掌握,不外乎是要我們學習大衛王對上帝所存完全的信心,以及因信心所生之勇氣,並且,也讓我們以歌利亞的驕傲狂妄、渺視永生上帝為戒。除此之外,幾乎不可有其他心得了。

因為錄音帶在故事的開頭提到,大衛回到家去見先知撒母耳時,是由家中的一位老佣人代替他看守羊群,所以,我就回答大女兒,小羊仍然由老佣人幫忙照顧。她聽了我的解釋之後,覺得很放心,也就沒有再追問媽媽答案的準確性了。然而,她的問題卻帶給我許多的反省。

教育工作者的反省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常常喜歡講大道理,可是,有多少時候,我們卻忽略了那些不受人注意的角落裡的需求?就像大衛的故事一樣,我們大概從來沒有想到,小羊居然也會是這個故事中需要被關心的對象!所有的歷史故幾乎都是「人」的故事,是徹頭徹尾的「人類中心主義」,但是,孩子的天性顯然不是人類中心的。在受教育之後,我們是否同時也失落了許多更寶貴的品質?

此外,我又想到,當我們用盡各種方法教導別人時,是否也該為對方留一些空間,先了解他們內心深處真正關心的是什麼?當們把許多冠冕堂皇的教訓塞給對方時,有沒有嘗試先去體會一下他們真正的感受是怎樣?生態環境教育工作一直沒有很好的果效,是否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作一些反省?

定根台灣放眼世界

「生態關懷者協會」於1998年6月21日成立以來,我們延續協會孕育時期(1992~1998,台灣生態神學中心)的精神,以「探討土地倫理、追求生態公義、落實簡樸生活」作為努力的目標。儘管我們非常肯定「普及生態教化」(universal ecological literacy)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的宣導教育過程中,卻常常因為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感到挫折。幾年來,我們不斷的從失敗與欠缺中學習,漸漸地摸索出協會的工作方向,以及如何在眾多的需求中找到最適切的優先次序。

去年(1999)所舉辦四天三場的「定根台灣,看顧大地-跨世紀土地倫理國際研討會」,開啟本會於日後結合本土實務工作與國際思潮引介的方針。鑑於許多在地的一線工作者,可能因為時間、語言、經濟等各種不同因素的限制,以致無法快速地吸收新知,或學習其他國家已經有的經驗。因此,我們將繼續安排邀請各相關領域最優秀的學者來台,經由研討會、研習會等方式,讓有興趣的第一線工作者直接與大師對談學習,分享交流。我們所期待的是學習能夠幫助解決問題的正確知識,而不是令人目不暇給的新名詞,或令人頭昏眼花大道理。

目前我們正積極策劃一系列以土地倫理為主軸,結合生物多樣性、生態完整性、健康生態系(biodiversity, ecological integrity, ecosystem health)等廿一世紀保育思潮的研討主題。希望能夠達到傳遞正確知識、普及生態教化的理想,為這片被撕裂、蹂躪的土地盡一份溫柔的力量。最後,也邀請您以實際的行動參與我們的行列,讓台灣能夠因你我的疼惜再美麗一次!

原載於<生態神學通訊>58期2000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