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的迷思 | 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的迷思

第一次「信仰與環境觀」讀書會摘記

2007年12月01日
文:周恬弘/整理

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於一月八日下午2點到5點,假艋舺教會舉行「信仰與環境觀」系列讀書會第一次聚會,臺南神學院教授陳南州牧師會中以「環保的迷思」為題發表演講,以回應本次讀書的研讀書籍-卡森(Rachel Carson)女士的名著「寂靜的春天」所表達的信息;隨後與會者與講者行了一場熱烈的討論和對話。

陳牧師首先指出,《寂靜的春天》的中心主題是作者卡森女士本著關心,並由其知識出發指出化學合成農藥,尤其是殺蟲劑,對水、土壤、綠色植物、動物、甚至人類等自然界生物造成無可估計的傷害,使得許多地方的春天陷入沈寂。

卡森女士在30多年前因此被許多人指為「危言聳聽」。不過現在來看,她在當時的確以無比的勇氣,道出了許多事實和真理。陳牧師說卡森在書中所論及的,僅是合成化學農藥的危害,今天地球環境遭受更多各式各樣污染及毒物的衝擊的結果,已經不只是寂靜的春天而已,我們所經驗到的,不正是四季不再規律地運轉嗎!

陳牧師接著表示,《寂靜的春天》可以說是作者的一份告白,其中融合了她自己對大自然的關切與了解,並以此指出人類自身的種種錯失。這是一種自我批判,坦承自己的過失,也因此是一種告白的行動。

「農藥問題不能只怪罪農業人員」。陳牧師以買菜為例,說明為什麼農藥問題每個人都有責任。因為在市場裡,誰肯買那些被蟲咬過、不好看的蔬果?如果每個人都只想買漂亮無瑕的果菜,農藥便非用不可。

他更以自己的親身經驗指出,人時常在一方面感受到一些事,在另一方面卻忽略一些事。唸農學院時曾在田裡目睹農藥毒害許多生物的情景、也曾因吸入農藥而差點昏厥的陳牧師說,這些經驗在他以後的生活中卻被忽略而未產生作用。

另外,他也表示農藥問題不只是科技問題而已,也是整體的社會結構問題,與組成社會的個人內在心靈問題。譬如違背生物體系多元法則、而必須使用大量農藥的專業生產區制度,乃與現代大量生產的經濟制度與價值觀有不可分的關係。

因為單單是農藥就有如此錯綜複雜的面貌,所以陳牧師強調,在處理環境污染問題時不能太過簡化,或想只靠一些簡單方法去解決。他說雖然社會上至今仍有人完全無法想像或接納環保,但接納及關心這些事實的人卻容易存有五點「環保的迷思」。第一個是科學全知的絕對化迷思;第二點是將問題過度簡化,常在解決了眼前的小問題之後,卻製造出影響更為深遠的大問題;再來是歸類的迷思,即把問題原因完全劃歸為制度的缺陷、或個人內在心靈的弱點;第四項迷思是認為問題太複雜而放棄努力,採順其自然的消極態度;最後一點是與前一點相反的過於樂觀,認為人類一定有辦法解決環境問暊而不知道要謙卑。

「卡森女士以其知識出發,去關懷自然界並進而自我批判的作法,其實就是一種基督教信仰的表達。在面對環境生態危機時,我們是否自覺為罪人,並願意悔改、尋求上帝的救恩,以及配合救恩去謀求適切的解決方法與生活方式。」陳牧師說這是卡森女士所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陳牧師說,基督徒的環保可以從內在心靈的改變開始,也就是去反省自己目前的生活價值觀。他借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話指出,現代生活價值觀的最大危機是注重「擁有」(to have)過於「存有」(to be),其最具體的結果與表現就是「笑貧不笑娼」。基督徒應該挑戰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實際的行動便是簡樸地生活,尤其在全世界平均每一小時有1500個小孩死於飢餓的今天,我們簡樸的生活就可能使許多人得以倖存。

最後陳牧師表示,基督徒在關心生態環境時不應只停留在個人心靈的層次,應該體認到自己負有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使命,進而一起去改造目前錯誤的社會與政經環境及結構,使上帝國實現在地上如同在天上。

陳牧師的演講引起相當熱烈回應和討論,在將近兩個小時的討論中,與會者對環保與經濟、動物保育、本土研究及本土知識的迫切性、以及與其他宗教一起推動環保等問題,都有深入的對話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