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這條路 | 環境資訊中心

「保育」這條路

第二次「信仰與環境觀」讀書會摘記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玉峰演講 周恬弘摘錄

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所舉辦的「信仰與環境觀」讀書會,第二次聚會中邀請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的陳玉峰先生分享他參與森林保育運動及寫作的心路歷程;此外他也在會中以「從土地倫理到文化的創見」為題,發表他近年來的思考及行動心得。以下就是他演講內容的部分摘錄。

求學、保育、與寫作

在陳玉峰先生的心目中,《台灣綠色傳奇》和《人與自然的對決》這兩本「書」還不能算是書,因他認為寫書乃一嚴謹且有系統的學術創作,因此這兩本著作僅能說是「文集」。他說他不是在「為寫書而寫書」的態度下完成這兩本文集裡的文章;相反地,他是在很不得已的心境下寫下這些文章,因為它們是為了保育抗爭才有的產物。

陳玉峰先生自年輕時即對哲學及歷史有濃厚興趣,原想以此為其畢生志業,但在深入研讀中國哲學及歷史典籍後,他發現中國文化裡太過於人本主義化,欠缺自然文化,因此他決定轉向唸自然科學,於1979年考入台大植物系。

大學時期的陳玉峰充滿一股對追求知識和體驗生命的熱誠。那時他隨教授從事植物生態調查,投入的程度是他今天無法相信的,他說現在當他把過去所做的調查記錄拿出來看,認為那些東西「只有瘋子才做得出來」。也因此他能將學院裡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使他有「與真理交配」的強烈感覺。

四年後他進入植物研究所,並選擇墾丁半島上的南仁山植物生態為其研究對象,對當地的熟悉程度從起先叫不出幾種植物名稱而跌坐地上放聲大哭,到後來把當地植物聚落特性摸得一清二楚。不過在這個時候他也親眼目睹了人對當地森林的濫伐破壞,起先他實在不敢相信自己所看見的,甚至不敢去懷疑現實與知識竟然會互相違背。

1986年研究所畢業後陳玉峰先後任職林試所和國家公園,更令他感受到「伐林」與「保育」的衝突,這時他開始為森林保育運動奔走,也開始為文批評不當的伐林政策及作為,並喚起社會大眾對森林保育的重視。而收錄於《台灣綠色傳奇》和《人與自然的對決》裡的部分的文章,事實上就是自1990至1991年抗議林試所在六龜伐木而引發的原生林保育運動之起因、學理根據、陳情書和過程記錄。這項運動使得當局在1991年9月宣佈全面禁伐天然林。但是陳玉峰表示一紙命令並不能保障台灣原生林的命運,台灣森林的狀況正在惡化,而非好轉,主要因乃在於自然文化內涵的欠缺。

從土地倫理到文化的創見

陳玉峰指出人類文化受到大自然制約是一普遍的現象和事實,也就是儘管人類會消耗自然資源,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便會找出與當地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方式,並將此轉化成一種文化內涵。然而台灣漢人文化是人類文化中少數例外的一個。他認為台灣這三四百年來的政權迭換是導致這塊土地上無法形成與自然融合的文化的主因。

他自己已親身與一位日本植物學者及一群來自日本觀光客的接觸,以及日本動畫家宮崎駿的卡通為例,說明其中所展現的日本文化力量正是其國力所在。他說相對於台灣人只知追逐金錢及名聲的狹窄價值觀,日本人乃是一個有夢的民族,就陳玉峰而言,文化力量乃是一塊土地上的族群互相依賴,並為之生、為之死的情感。

接著,陳玉峰以位於南台灣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內的大小鬼湖為例,解釋一個地區的土地和自然因素如何內化到一個文化裡面。他說大小鬼湖是地質上非常脆弱,崩塌非常嚴重的地方,這可以從中央山脈脊稜在該處陷落,以及鐵杉林在該處分佈呈現斷隔的現象看出來。因此他判斷該地區必定迭經邀烈沖蝕,植物反覆演替,且數百年來有週期性的火災及崩落的地變發生。

魯凱族及排灣族原住民對此一極為脆弱卻又極為重要的水源地,在經過幾次災變之後,便在其宗教文化裡衍生出種種的禁忌,禁止族人對這兩個高山湖泊及附近地區施以不必要的干預和人為破壞,甚至賦予祖靈崇拜的習俗,視此兩湖為聖湖去加以保護。這便是從與自然相處後產生的經驗傳承所累積出來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內涵,很清楚地我們看到自然制約如何造成一種生活習慣、以及如何演變成一種文化及宗教習俗的過程。

在演講的最後,陳玉峰先生向台灣提出一項挑戰,他說:「這一時代的台灣人如何對待土地和自然,實為整體台灣文化的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