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信仰與環境觀」讀書會摘記
高雄新興教會王崇牧師在本中心第五次「信仰與價值觀」讀書會中指出,探討環境生態問題時一定要檢討整個經濟體系;並表示解放神學所關心的是生產工具的分配歸屬,而生態神學則更進一步去關心生產工具的品質和發展的內涵。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摘錄。
在分享《生態主張》的研讀心得時,王崇堯牧師指出很多人在分析環境問題時,過度強調「人口」和「污染的不可避免」這兩個因素。經濟理論認為環境問題是人的生產和消費活動所必然導致的結果,而人類所能做的,是盡量滅少污染的產生而已。因此經濟學主張透過將經濟活動的外部影響加以內化(譬如徵收污染稅)達到污染的降低,其基本的態度是整個經濟體系不須有根本改變。此外王牧師認為把環境問題歸咎為人口太多則是把問題模糊掉了。他把經濟體系比喻為一條客運船,指出現在的情況好比這條船逐漸在往下況,大家卻只注意到船上人數的多寡,而未檢討船本身是否有問題。
《生態主張》書中在探討環境問題時,一開始就對當代的經濟體系提出批判,然後再進入工業體系分析,介紹社會運動,最後達到生活反省。王牧師認為這樣的思考流程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我們首先要對「經濟決定論」進行檢討,徹底了解到今天我們的生活深受經濟體系及其運作的主導,然後有意識地對這種情況提出反省。唯有在擺脫經濟決定論的束縛之後,人類才有可能發展出較具自主性且符合生態的生活哲理。
王牧師認為今天決定人類生活的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狹窄的經濟觀。他說其實經濟活動是很廣闊的,像大自然的經濟活動就包括所有的生產、消費和循環的平衡互動。「工作」一詞原來所指的是人類所有活動的形式,但資本主義卻把「工作」窄化到一些特定的工作上,因此而產生了許多題;譬如造成分裂、沒有個性、麻木和被奴役的人。《生態主張》指出的一個重點是,人類若要從這種狀況中解放出來,則必須經由自然的解放。也就是透過重返自然(譬如綠化都市、在所居住之處定根)及重建共同體來達成。在這個人類的共同體裡,多元差異必須受到尊重,權力階級必須輪替,並且必須使人類的自主性得到充份發揮,才能讓人重獲真正的喜悅。
在演講的第二部分,王崇堯牧師對「生態神學」的建構提出他的法。首先他探討加爾文的神學思想與生態神學的關連性。加爾文相信上帝早已將恩典預定好了,人所要努力的是去回應上帝的恩典。也就是在世上過符合上帝旨意的生活,建立聖潔的社會來榮耀祂。因此加爾文信仰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主張禁慾及簡樸生活,並且將信徒的生活視為上帝的聖律。王牧師認為在以上帝為中心的信仰下,人類比較不會超越自己受造的地位去壓迫自然;也比較能夠尊重同是受造的大自然和環境。另外,在生態環境遭破壞的情況下,「建造聖潔社會」的信仰要求也使信徒產生保護自然、回復環境,及過比較符合生態原則的生活的動力。因此加爾文的思想可以作為生態神學的基礎。
接著,王牧師則從解放神學的觀點去探討生態神學的建構。他說在田立克 (Paul Tillich)之前的神學家,所用的神學方法可以說都是以經文(text)為中心。到了20世紀上半,田立克受存在主義的影響,發展出注重人類實況(context)的神學方法,主張神學要重視人的實況(焦慮和關切)。田立克因此試圖使實況與經文之間產生關連性。因為他的努力,「實況化的神學」遂得以蓬勃地發展;像黑人神學、婦女神學和解放神學等,都是在這個神學潮流中產生的。王牧師認為環境問題是一種實況,生態神學也因此能夠在實況化神學思潮的土壤中發芽生長。他並預測生態神學將是21世紀神學界的重要支流。
不過他借用解放神學的研究指出,生態神學若要能夠發展,須同時具備對實況(環境生態問題)的使命感、瞭解分析、以及信仰及神學的回應。他指出生態神學若要具有活力,在分析問題時必須與黑人神學一樣採用批判理論,而不是功能理論,否則生態神學的努力只是在亡羊補牢,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而運用批判理論的目的,在徹底改變經濟決定論。他也建議生態神學可以參考解放神學的方法論,從意識型態的懷疑(如消費至上、經濟發展),到文化結構的分析(如臺灣的發展及生產文化),然後到新情境的體驗(如透過環保團體及個人的努力所呈現的新生活體驗)三個步驟來進行。最後王牧師強調生態神學一定要注重結構性的問題,馬克思的上下層結構辯證理論可以提供生態神學在這方面的幫助和參考。不過馬克思只關心生產力的歸屬問題,而解放神學也是僅關心利潤的歸屬。他認為生態神學必須更進一步考慮產生工具的品質和發展,是否有利於資源的保護。他期待生態神學中心能夠集結更多人的關心和努力,對保護整個社會及自然資源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