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經濟的辯證 | 環境資訊中心

環保與經濟的辯證

第八次「信仰與環境觀」讀書會摘記

2007年12月01日
文:周恬弘演講/整理

台灣生態神學中心今年第八次讀書會,由生態學中心同工周恬弘主理,討論「經濟與環保的辯證」。周恬弘在演講中指出,現代人類的經濟活動已對自然環境造成巨大的負荷,儘管經濟運作本身有一股追求效率的動力,但是高效率並不保證環保,經濟活動終究要受到物理的自然律所規範,這時所要考慮的是資源永續性。不過當基督徒在思考經濟活動這個問題時,還必須加入信仰的反省,追求人與上帝及自然的和解,才算完整。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摘錄。

問題的動機

周恬弘首先表示,經濟已經成為人類行為的一大力量,今天,「經濟」或「不經濟」已經是決定我們生活中做或不做一件事的最重要因素,考慮環保,當然不能忽略這個角度。

在臺灣,經濟與環保的關係更是極待釐清。郝柏村當行政院長時,指環保會阻礙經濟發展,把環保團體看成社運流氓;連戰上台之後,馬上又改說環保與經濟相輔相成,不過卻更大力推動水泥業東移,不斷強調高成長率的經濟發展;大多數民眾也似乎是政府怎麼講就怎麼相信。

其實環保與經濟已經在全球各地引起大論戰,1970年代Schumacher(舒馬赫)出版Small Is Beautiful,揭開了經濟與環保論戰的序幕;直到今天這項辯證正方興未艾,「生態經濟學」也為一門新興的學問。這項論戰已經擴散到臺灣來,臺灣的經濟學界最近曾就此問題有過一場筆戰。討論經濟與環保的關係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趨勢,值得我們注目。

經濟的層次-提升效率

周恬弘提出三個看這項問題的層次:經濟的效率、資源的永續、及信仰的和解。在經濟的層次上,現代經濟動中的大量生產與消費已經造成環境的嚴重破壞,這個現象在臺灣則特別明顯。楊憲宏先生曾指出臺灣的經濟發展充斥者粗製濫造的經濟活動,最明顯的是許多毫無效率、獨佔的國營企業及依靠良好黨政關係建立起來的企業,這些企業根本不管環保,因此楊憲宏認為臺灣還談不上能討論環保與經濟的階段。

其實理性的經濟是非常講究效率的,市場經濟運作內部蘊藏一股追求效率的動力,因為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自利的,但是恰巧人的自利心在市場機能的運作下,藉由競爭與價格的功能可以使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分配,整個社會的利益因而達到最大。在競爭的壓力下,企業必須盡可能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因而具環保的效果。

傳統經濟學認為污染是市場機能失靈所造成的外部效果,本來應該在市場中被計算到的成本受到忽略而轉移給社會大眾共同承擔,使得經濟活動未達最大的效率,形成資源的浪費,演變為污染及公害。經濟學家對於污染所採取的措施,有些主張加強市場的功能,將外部性內部化,因此發展出替自然資源及環境定價,或將所有資源及環境賦予特定財產權的方法;另有些人則由主張政府介入來干預與管制市場,補救失靈的市場,像課稅及訂定污染排放標準等措施。

資源的層次-邁向永續

不過周恬弘指出,經濟的高效率並不等於環保,較高的經濟效率只代表在生產或消費相同數量的產品時污染較少而已,大量的高效率經濟活動仍可能帶給環境超乎其承載能力的負荷,而且生產與消費所需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也就是經濟活動無法超脫物理運作的法則。在資源的層次上,我們必須再一次深入檢討現代的經濟觀,並將它導回符合自然資源及地球承載力有限的物理法則裡。

用這個觀點來看傳統經濟學中許多基本概念,像效用(utility)、價值(value)、折現率(discount rate)、競爭、所有權、自由市場、效率等,都須要重新了解。他以效率為例說明:效率的定義是每一單位投入(input)的產出(output),在傳統經濟學中,投入和產出通常都用金錢來衡量,此即所謂的經濟效率,但是這項效率的指標符合資源及物理法則嗎?其實不然。

周恬弘曾經用能源的指標和金錢的指標去比較有機農業與非有機農業的效率及永續性,發現基本上有機農業的能源效率及永續性要比非有機農業來得高,但金錢效率卻比較低,顯示在衡量農業生產的效率上,金錢指標的作用恰與物理指標的作用相違背,這也透露出如果我們一味以金錢作為指標去發展農耕方式,所得到的將是越來越無法永續、越違背自然及物理法則的農業。他認為尋找符合資源及物理法則的新指標來衡量經濟活動已經刻不容緩,聯合國發展計畫(UNDP)設計出「人類發展指標」(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將國民的健康與教育狀況納進一國的整體表現裡,可望在未來取代目前通用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另外有些學者提出「永續經濟福利指標」(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將自然環境的因素放進經濟福祉的考量裡。

信仰的層次-尋求和解

最後,周恬弘強調,對基督徒而言,最高的行為準則在於合不合乎信仰的內涵,我們必須在信仰的層次上反省自己的經濟行為,譬如以管家的職責去思考財產權的意涵;重視對子孫的祝福勝於短視的金錢利益;遵守安息日、安息年及禧年的命令,停止對自資源的「高效率」榨取;拋棄以人為中心的處事模式,轉變到以上帝為中心;以分享、憐憫與公義取代競爭;看重上帝的國和旨意遠高於物質的享受,就像馬太福音6:31~33裡耶穌所說:「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些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