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鄉是我的家 | 環境資訊中心

觀音鄉是我的家

第二十二次「信仰與環境觀」讀書會摘記

2007年12月01日
文:潘忠政演講 周恬弘整理

台灣生態神學中心1995年12月的讀書會,邀請觀音文化工作陣的潘忠政老師作專題演講。

潘忠政老師指出,桃園縣觀音鄉這個臨海鄉鎮,在沙丘及防風林的護衛之下,原本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地方。但是自從工業進駐之後,觀音鄉就開始了一連串的浩劫。

首先是沙丘上的防風林區內因開放開墾而遭受破壞,東北季風強勁地長驅直入。觀音鄉與工業局合作在觀音鄉設立特殊工業區,此不僅為台灣北部最大的工業區,也是國內化學及重金屬工業的主要場區。這些化學工業,污染了觀音最主要的草漯溪、觀音溪及大崛溪,並帶來了引起全國震驚的鎘污染,破壞了稻田,造成許多當地人無法工作,往外求職。工廠又在當地炒作土地,更加速人口外流的程度。除此之後,工業也帶來噪音及空氣污染。林口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隨東北季風吹入觀音;化學工廠排放廢氣,更惡化了空氣品質。被工業區包圍起來的樹林村,景況最為可憐,村民生活在噪音、空氣、水源、土地的污染之中,他們原本因石門水庫興建而被迫遷到此地,現在已無處可遷,只有忍受污染的威脅。

除了以上一般的污染之外,觀音還面臨一項特殊的環境問題,就是有人盜採海砂,然後再以垃圾回填。最嚴重的情形是挖出面積3~4甲,深度30~40公尺的「大峽谷」。公權力對此問題束手無策,桃園縣長劉邦友前去看過之後只丟了一句話:「太過份了」。監委李伸一、王清峰前往關切,卻仍看不到效果。其實盜砂業者與縣長、鄉長均有利害上的勾結,又有黑道的保護,形成牢不可破的惡勢力,啃噬國土。最近觀音鄉又成為台北縣廢土亂倒的地點,幾乎每一種環境災難都發生在觀音鄉。

在公害污染的處理上,鄉民已對公權力及工廠完全失去信心。每遇公害事件,環保局官員態度非常被動,只有縣議員出面才叫得動官員到場處理。工廠對污染防治及處理更是毫無誠意,只是改變排放的方式,譬如選擇在假日、夜晚或下大雨的時候排放污水,甚至埋暗管、挖深水井將廢水排到外海或打入地下水層。在這種情形下,鄉民不得不採取一般人認為「不理性」、「激烈」的自力救濟或圍廠抗爭。其實所有的「不理性」的手段都是被逼出來的。

有很多時候,在圍廠抗爭中,因民意代表的介入,廠方用發錢給民眾的方式擺平,而把訴求重點模糊掉了,並未根本地解決問題,人民真正的權益卻完全遭到漠視。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群觀音鄉民覺得他們的鄉土已被踐踏得差不多了,為了試圖挽救自己的家鄉和命運,他們在1993年5月4日組成了「觀音文化工作陣」,以出刊物、辦演講來教育鄉民,同時也實地考察公害現場,舉辦觀音地區的知性之旅及導覽,試圖喚起更多人對這塊土地的認識與關愛。

經過這幾年的反省思考,潘忠政老師認為公害背後的文化問題,至少有以下四點:(1)經濟掛帥,在外交困境下,這點更特別受到強調;(2)相對於黑道及派系的龐大勢力,環保的法令及執法人員不足;(3)紅包賄賂文化;(4)然而潘老師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人民並未獲得有關自己土地的知識。他說:「不認識鄉土,如何去愛鄉土?良知即是良好的知識。」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很少教我們去瞭解我們所站的這塊土地,以致缺乏對土地及家鄉的良知,難怪台灣人這麼不愛惜自己的土地及環境,如此踐踏自己的家鄉。潘忠政感慨地說:「其實觀音鄉的悲情是整個台灣的縮影。」

因為觀音鄉文化工作陣採取了深度反省、正義及批判的角度去面對問題,因此與地方上的政治人物格格不入。潘老師也感嘆地說:「搞文化的人真的很寂寞。」不過他們仍會堅持下去,以人民的利益及土地的情懷為首要追求目標。他也指出,文化工作陣未來展望吸收更多人才,舉辦知性之旅,拍攝介紹觀音鄉的紀錄片,及進行河川生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