裨海紀遊讀書會有感 | 環境資訊中心

裨海紀遊讀書會有感

讀書會摘記

2007年12月01日
文:李順仁

西元一六九七年,一位中國福建人來到台灣,他主要的目的是來台灣採取硫黃,供做火藥之用,但卻因緣際會的成為台灣平埔族研究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郁永河』;他之所以對台灣平埔族研究,有著重要的地位,原因在於他的採硫之旅中,捨棄了水路走法,而採取了陸路;因此,理所當然,他經過了當時台灣西部平原,也初步記錄了沿途所經過的平埔族社、平埔人的生活,以及他對平埔族文化的感想;而這也是我們今天看裨海紀遊時的主要態度,看他對當年平埔族的描寫。但是,他的著作還有著另一番更大的視野,亦即透過對平埔族的描述,讓我們看到當年的臺灣人的生態,亦即十七世紀末,生活在臺灣的人,他們和環境的關係;而這也是生態文史之所以能建立的基礎。

郁永河於四月七日由台南出發,四月二十七日到淡水,在這短短的二十一天中,他總共經過和住過的平埔族聚落有新港社、嘉溜灣社、麻豆社、諸羅山社、打貓社、他里霧社、柴里社、大武郡社、半線社、啞束社、大肚社、沙轆社、牛罵社、大甲社、雙寮社、宛里社、吞霄社、新港仔社、後壟社、中港社、竹塹社、南嵌社、八里坌社等二十三個平埔族人的村落;落在這些村落中,他看到各式各樣的平埔族人的文化和生活,也都把這些遊歷見聞記在《裨海紀遊》這本書中

我們從書中看到當年的臺灣人對各種環境的關係,如四月七日他在新港社、嘉溜灣社、麻豆社三社看到平埔族人整潔的房子;四月十三日,他在沙轆社和牛罵社因為雨大水急,無法渡大甲溪,就住在牛罵社,當時他覺得平埔族人的房子甚窄,因此他就在房子側邊窗子外面的地上設床睡覺;如果要進到屋內,必須爬樓梯進入;他也在中港社和竹塹社看到木籠中的囚牛,俯首跼足,體不得展,當地的平埔族對他說:「前面竹塹和南嵌的路上,山中野牛很多,常常千百成群出沒,平埔族人能夠生擒牠們,加以馴化,然後用牠們來拖車」;另外,他在竹塹到南嵌的路途中,遇到很多的麋、鹿,都是成群結隊的行走;由此可見,當年平埔族人和台灣野生動物的關係。

的確,今天我們如果要瞭解當年的臺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我們可以透過讀前人的遊記和著作,來進入三百年來臺灣歷史與文化中環境的變遷,尋找自己生命的「祖先歷史」和「文化變遷」中人和環境的關係。歷史的發展有其「偶然」和「必然」,三百年後,我們又讀到郁永河著作,是否我們能用不同的觀點,從北到南的來看和來領略我們和臺灣環境應該有的和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