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惜土地才有尊嚴 | 環境資訊中心

疼惜土地才有尊嚴

讀《時代雜誌》環保特刊的心得

2007年12月01日
文:陳慈美

《時代雜誌(TIME)》1997年11月剛出版了「我們珍貴的地球」特刊,全書包括封面、封底和廣告,都與環境生態問題有關,在28篇文章中,除針對典型的環境議題,如:水、糧食、人口、海洋、氣候、臭氣層、能源、森林、野生動物、核能威脅等作最新的追蹤了解之外,也探討了如:大都巿、汽車、示威抗議、自然網路、環保人物、電子通訊、環境政策、發展等與環境關係極為密切的問題。這些文章對關心上述各領域的人士,提供了很簡要的最新資訊,頗具參考價值。但我在此則要特別介紹其中幾篇極具啟發性的特別論述。

★ 單調的未來

接到這一期特刊,在瀏覽目錄之後,我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主題:「地球群島」(Archipelago Earth)先睹為快,因為在目錄中對這篇文章另有一個比較長的篇名「別以為我們可以支離破碎的環境中保存物種」,正好與我心中的疑惑不謀而合,作者指出:隨著交通、通訊及全球化經濟體系網絡的所向披靡,今天的地球村正以大型農場、交錯的急道路、消除原始森林、大都會雜亂的蔓延擴張等方式,掌控並改變整個地表的面貌。能夠倖免於人類統治的所謂保護區、保留地、國家公園等「生態島嶼」零星地散佈在漫無邊際且冰涼冷洌的文明之汪洋大海中。這些被割離的綠地及其上所保護的物種,終將因島嶼生態學上的族群稀少因素而面臨絕種的危機。因此,現代文明的強勢發展,正好帶出兩個不同的趨勢:全球文化的單一化以及地球生態的割離化(cultural un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fragmentation),諷刺的是,這兩個看似相反的趨勢卻產生一個共同的後果,即多樣性的消失(less of diversity)。於是,在全球島嶼化之後,這個世界將變更荒涼、醜陋、枯燥乏味和孤單寂寞,而我們人類也即將共同經歷這種孤獨寂寥的歲月。(本文作者David Quammen為《The Song of the Dodo》一書之作,Dodo是一種已絕種巨鳥)

接下來,我想和各位一起看三篇由《時代雜誌》前資深主筆Eugene Linden所寫的三篇文章。

★ 消費形態的生活方式

本文為此特刊之總論。作者指出,21世紀的兒童將承繼一個處處充滿欺騙、誘惑的世界,在「瑪門」王國的奇幻國度中,建構出立即享受和快速便捷的傳送系統,人們在這幾近瘋狂的消費者的樂園中,追逐熱門偶像和冷酷的精巧器械,也隨著名設計師的牛仔裝束和基因工程師的遺傳設定而起舞。

他以王爾德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來比喻今天的地球,就像外表「永保青春美麗」的格雷一樣,其實他的真實面目是閣樓頂上那張又老又醜又邪惡的畫像所呈現的。

雖然他強調政府必須覺醒並徹底落實與環境生態協調友善的政策,但他也像一般美國人一樣對政府缺乏信心,因而強調人民必須團結堅持維護環境的理想,消費者聯合起來抵制不符生態原則的生產機制時,才會使政府有力量向大企業或利益團體施壓而達到真正的改善。

文中一連串對美國歷任總統在環保政策的無心無力多有舉證和指責,但台灣的讀者一定要看其中的一個例子:他指出,柯林頓一面同意環保前衛國家挪威不顧鯨魚保育公約而重新允許捕捉鯨魚,卻為了討好保育界人士,因而抓住台灣這個弱勢國家的犀牛、老虎交易問題窮追猛打。看到這一段,我想起在培利修正案引起台灣政府當局恐慌的時期,教育部、農委會、立法院等單位都舉辦了大型保育會議,我正好也有機會參與這幾次會議,尤其是立法院所舉辦的那次,是在世貿中心舉行的國際性會議,每天晚上都有人作東請吃大餐,我則因孩子需要照顧,開完會立刻回家洗手作羹湯。後來聽到一位參與晚宴的環保界朋友轉述,最後一晚立法院劉院長作東,酒足飯飽之際,主人一時忘形竟向國外的貴賓吐露實情,他說:「這個時候,最想吃野生動物了!」當時,只有「吐血」兩個字能形容我的感受!

★ 生態難民潮

20世紀末的生態移民現象,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目前,每年約有2000萬左右的人口,因原居地環境惡化而必須四處遷移,而且,這個數目仍持續在增長中。

這些通常是手無寸鐵的弱勢族群,冒著自然或人為的各種危險與攔阻,為的就是尋找一個可以生活的處所,然而,他們所可能帶給新居在地的傷害,不亞於軍隊入境,包括:教育、醫療、食物、衛生、公共設施等等的瓜分與質變。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不能不去面對這樣的一個事實,富有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的關係,必須重找尋可以真正解決共同問題的方案,而不應再像過去或目前一樣,藉剝削壓榨貧窮國家而建立自己的樂園,這樣的覺醒,對於走出貧窮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的台灣,實為最貼切的忠告。

★ 歷史的教訓

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總是先污染破壞,然後再來補救。文中提到兩個不同的歷史教訓。4000年前,巴比倫帝國的漢摩拉比王,因為當時木材十分缺乏,遂立下「非法砍樹者處死刑」的法令(據說那時候的人在搬家時一定得順便把門板帶走),可見木材缺乏的嚴重程度。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他的法令訂得太晚,己無法挽救森林破壞的事實,不但因而使農業灌溉及集水區受到損壞,也使巴比倫國沒有製造馬車和船隻的木材可以使用,最終導致亡國。相反的一個例子是,兩百年前法國人發現熱帶島嶼Mauritius因生態破壞所帶來的許多警訊,包括水土沖蝕以及渡渡鳥(Dodo bird)的絕種,而立即開始採取適當的環境立法,終於使該島能維持健康的森林與生態系統。

因此,作者對當今多數不肯真心從事保護環境的政府作出最嚴重的警告,並期待有真正的轉機出現。

除了這四篇之外,美國副總統高爾以《地球的均衡》一書作的身分,久已被人定位為環保人士,亦在本期中呼籲要有覺醒和行動,而蘇聯前總戈巴契夫則為文說明,何以他現在成為國際綠十字會(International Green Cross)會長,文中提到因從小在農莊的生活體驗及參與集體農場工作時親眼目睹土壤沖蝕所造成的災害等,都使他深深體會維護健康環境的重要,然而,車諾堡核能電場的災變所造成的浩劫,更是重重地給他一擊,使他義無反顧地成為宣揚「環境醫治」(environmental healing)的聖戰士,文章末了,他提到五年前巴西地球高峰會議之後,許多當時大家承諾要做的事都沒有做到,然而,他也表明,他仍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這項艱鉅的挑戰,他說:「只要人類聯合在一起行動,我們應該可以應付環境挑戰。」

走筆至此,我卻在今天的報紙上看到:「柯林頓為討好江澤民,而同意在未來每年對中國大陸輸出五、六百億美元的核子反應爐及科技,美國企業界成為柯江會談的最大贏家」云云。不禁擲筆三歎!我們實在真該建議小柯學習大哥戈巴契夫的風範!

★ 結語

看完這一期的《時代雜誌》,我更深刻地體認到:要做一個有尊嚴的廿一世紀的台灣人,我們一定要疼惜、捍衛自己的土地。

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385期199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