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仁:「龍眼雞」就是雞,只是此雞非彼雞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張永仁:「龍眼雞」就是雞,只是此雞非彼雞

2018年09月04日
文:張永仁

台灣本島出現一隻漂亮的外來蟲子「龍眼雞」,燒開了當今攝影團體跟拍的風潮,也燒出一堆莫名的無知。

在任何專業領域之中,隔行如隔山,有很多理所當然的知識或常識,對一般人而言,往往是畢生從未接觸或耳聞的艱澀學問。你我非神仙,誰都不能置身於這個現實之外,所以我認為,無論是我自己或他人,「無知」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根本不必妄自菲薄或嘲諷鄙視。

但是,我就很不能接受無知的人還自以為是,故作聰明(字級要加大加粗)。今天聽到有人大喊「龍眼雞不是雞」,試圖要為這種剛剛入侵台灣的蠟蟬正名。這就是我很不能接受的無知還強出頭。

從2012年初起,我的長期臉友應該就不只三兩次看過我分享龍眼雞的圖片,記憶不差的人,應該還對這幅由10多張作品組合的眾雞圖印象深刻。因為我為了促進台灣朋友到訪金門從事生態觀光,還曾不遺餘力邀大家到金門找雞、拍雞。 

龍眼雞
龍眼雞「眾雞圖」。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當然早就介紹過龍眼雞名稱的由來,再不然,至少2011年底發行的《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上冊218~221頁書中有詳細的介紹。你無知不讀書,還不肯上網查資料?沒關係,我今天可以更詳細的釋疑說明,龍眼雞就是雞。

這是一種台灣本島亙古以來就不存在的低海拔常見昆蟲,主要分布於東亞大陸與東南亞大陸,所以中國大陸就是牠的主要產區之一。說你耍無知,是因為你只知道牠是蠟蟬的一種,你從來不曉得自古以來的華夏地區,在《本草綱目》與《爾雅》之中所記載的〈樗雞〉,就是蠟蟬。再簡單一點說,所有的蠟蟬在中國的古名就叫做樗雞,只是此雞非彼雞,懂嗎?由於這種漂亮常見的樗雞經常出現在龍眼樹幹上,所以牠自古以來的中文名稱就叫做「龍眼雞」。

「龍眼雞」就是「龍眼雞」,你胡說的正名其實根本是亂改名好嗎?更無知的是,竟然說龍眼雞可能是台灣的特有亞種昆蟲,我昏倒!

(2)

每年5~6月成蟲求偶期常見的生態畫面,左雄右雌。
每年5~6月成蟲求偶期常見的生態畫面,左雄右雌。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台灣本島以前沒有龍眼雞,如今確認了牠的出現,甚至還有穩定的族群棲息,這樣稱龍眼雞是外來種昆蟲,對嗎?不會太武斷了一點?大自然無奇不有,難道都不可能以前沒人發現嗎?

以上就是對昆蟲生態外行的質疑,如果沒時間、沒興趣回答這些問題,那就視而不見,我不會無端訕笑或惱怒的。因為昆蟲的地理分布、族群擴散與人為干預所造成的非自然分布等問題,這些相當奧妙的特殊昆蟲生態,我本來就相當感興趣,所以特別在臉書開了一個新相簿,以後就用來談外來種昆蟲的問題。

人類對大自然的了解相當有限,昆蟲的種類這麼繁多,在台灣每年都還是常有新種昆蟲被發現、命名,為什麼就敢斷言龍眼雞是台灣本島的外來種昆蟲呢? 

因為當今許多新種或新記錄種昆蟲的發現,幾乎全都是很冷門、很微小或是很難到達的深山棲息地分布種。龍眼雞是一類大型、美麗的優勢種蠟蟬,牠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食龍眼樹枝幹的汁液維生,棲息在這些人們很容易到訪的經濟作物上,怎麼可能早早以前都沒人發現?更何況,遠在百年前日治時期開始至今,不少昆蟲相關學者早就針對台灣島上的昆蟲資源開始有系統、具規模的調查統計,如果龍眼雞是台灣島上的固有生物,那牠的第一筆文獻記載,恐怕會遠遠超過100年,哪可能晚到現今才出現觀察紀錄,還是由非昆蟲研究相關的人所公布?綜合這些客觀事實,台灣所有熟稔昆蟲生態的學者、專家或昆蟲愛好者,都會毫不遲疑地告訴大家,龍眼雞就是台灣島上新進的外來種昆蟲。

認定牠是外來種生物,那又如何確定龍眼雞是人為入侵種呢?難道牠不可能是自然因素移入而歸化的嗎?

是自然歸化,還是人為入侵?事涉龍眼雞到底應不應該存在於台灣的戶外生態環境中,這是很嚴肅的生態課題,我以後一定會細談。不過既然龍眼雞不是台灣島上的固有生物,還有外行人要一口直斷,說牠可能是台灣的特有亞種昆蟲,那就難怪遭受別人惱怒、訕笑,簡直就是無知者在耍白癡。

(3)

2011年以前,我對龍眼雞的生態了解較少,自己大部分所知都寫入【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中,後來從事烈嶼昆蟲生態觀察拍攝兩年後,對龍眼雞的了解才又增加很多。
2011年以前,我對龍眼雞的生態了解較少,自己大部分所知都寫入《金色島嶼的六足精靈》中,後來從事烈嶼昆蟲生態觀察拍攝兩年後,對龍眼雞的了解才又增加很多。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熟悉台灣昆蟲的人,都會認定龍眼雞是這兩年左右才移入台灣寶島的昆蟲,那牠到底是自然歸化,還是人為入侵?這個問題的肯定答案只能問老天爺或攜入者當事人,既然兩造我們都不可能接觸到,那最可能的正確答案,只能用嚴謹、客觀的態度來分析,當然不能因為對牠的好惡而信口開河。

要談龍眼雞是否可能是自然因素的移入,首先就要了解台灣這個四周被海洋隔離的島嶼上,各種昆蟲可能移入的管道與方法。其實台灣很多昆蟲主要的種源是來自中國大陸,那這些昆蟲都是隔海飛來的嗎?不,在每一次冰河期來臨時,台灣島和東亞大陸之間的海平面會大幅下降,於是台灣海峽上會浮現連結兩岸的廣闊大陸棚,我們也將牠稱為陸橋。在這少則近萬年的大冰河期中,大陸棚上會陸續長滿植物,也提供各種動物、昆蟲兩邊移動交流,直到冰河期結束後再把台灣島孤立於海洋之中。

昆蟲第二種移棲台灣的管道當然可以靠飛行,基本上那都屬於少數擁有長途飛行能力或滑翔能力的物種,例如蜻蜓、飛蝗或近年被證實族群經常往返於台灣與日本之間的青斑蝶,牠們都是具有長途飛行能力的種類。同樣的,還有其他多種斑蝶亞科的成員,也都有長途飛行的能力,台灣哪天從海外飛來一種新紀錄的斑蝶,這都是不讓人意外的昆蟲生態。另外,就算不是斑蝶,一樣會有其他蝶種也常因為颱風季節的風力助長,半飛半送中被吹到台灣來。隨著颱風的動線機率,加上台灣東方太平洋近海沒有陸塊或大型島嶼,所以這些因颱風外力而來到台灣的昆蟲,種源大多數是來自菲律賓北部,而且牠們就算能落地生根,族群也多半棲息在台灣的南端。

還有一種能讓昆蟲移棲台灣島的奇妙自然外力,那就是洋流,最典型的代表則是黑潮。因此很多浮水性植物、果實或枯木,經常藉著潮流的推送在不同陸地間上下岸,棲息於其中的許多昆蟲或牠們的幼蟲、卵,就會跟著漂浮的棲息物上下岸擴散族群。所以台灣東南部、蘭嶼、綠島、龜山島、東北角海岸,才會有一些特殊的昆蟲相,與菲律賓、日本琉球群島之間的物種,彼此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 

回來談龍眼雞,牠不是台灣的固有種,當然就不是在遠古冰河期從華東陸地搬遷來台的。那牠有翅膀,也會飛行,有可能是從族群分布離北台灣最近的福州市附近飛抵台灣的嗎? 

基於承接金門昆蟲調查與拍攝工作的緣由,2010~2016年間我經常住在金門租屋處。根據我在金門長期的觀察,屬於金門固有種的龍眼雞,牠是一種飛行能力或滑翔能力都很差的大型蠟蟬,最活躍的繁殖季節中,在樹幹上嚇跑一隻龍眼雞成蟲,牠們幾乎很少飛行超過3、40公尺,接著就會找地方停棲落腳;如果是像現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羽化尖峰期,這些新生的成蟲更是不擅飛行,徒手就很容易從龍眼樹幹上捕捉下來。再一個證據,成立超過20年的金門國家公園,它的所在地中山林地區有一些早就栽植的龍眼樹,長年來苦無龍眼雞的族群供生態觀察,一直等到我從大約10公里外的安瀾國小引入種源,隔年中山林旁的乳山地區,從此就棲息著大量的穩定族群。

從以上的實地觀察經驗與實驗結果來推估,要問我龍眼雞是否有能力從福建飛行大約200多公里,到達五股或八里落腳?絕不可能。那颱風半吹半送或洋流漂送呢?很抱歉,近年沒有颱風從對面福建吹到台北的,而且菲律賓沒有龍眼雞。

排除了各種自然因素移入的可能後,當然就只剩人為因素。所以剛聽見台灣北部有龍眼雞族群,我就很戲謔的判斷87%以上機率可能是某個人刻意引入台灣野放的。其實這不是武斷瞎猜,自己從年輕就喜歡昆蟲,接觸過各種類型的昆蟲愛好者,單單我親自遇到或聽見的,就有三個將龍眼雞活體從金門攜帶或郵寄回台灣的實例,而我沒遇到或聽到的,恐怕不只十倍。為什麼呢?同理心來判斷,任何一位喜歡收藏昆蟲標本的朋友,初次遇到這麼美麗的大型昆蟲,絕對沒有不抓牠回家製作標本的道理。而稍內行的蟲友如果不是長期旅居金門,採集牠們後一定不會當場毒死這些活體,以免標本顏色褪變。更何況金門與台灣之間屬於國內航線,帶龍眼雞活蟲入出台金兩岸機場,在法律上沒有違法之虞,帶幾隻活蟲回台灣向其他蟲友分享、炫耀、餽贈,這都是我能揣摩到的心境。

嚴肅的課題來了,無論是學術或業餘的標本收藏者,會不小心讓帶回家的活蟲逸飛,還逃出戶外的機會不高。而且龍眼雞的飛行力極差,不慎飛走的要再抓回來,不難。別忘了,不慎飛走抓不回來的,還要剛好是雌蟲,才有機會在野外繁殖後代,更別提一年之中只有在5、6月短短數周內,才有交配過的受孕雌蟲,其他從9月到隔年4月整整8個月的時間中,任何一隻雌蟲都是不曾交配的小妞。所以整體而言,正常昆蟲標本採集收藏者,讓龍眼雞不慎逸出而入侵台灣野地的機率,真的是低中之低。

那還有誰?越分析就越難堪了。我絕對不是無的放矢,在我這30多年的接觸經驗中,所有認識的昆蟲標本收藏喜愛者中,不論是科班出身或是業餘興趣接觸後變內行的,不乏一些人樂於把自身的昆蟲採集成果或觀察心得,公諸於學術論文或科普書籍出版中,而其中極少數人,不知道本於怎麼樣的心態,他們慣於虛構驚人的罕見故事情節,或捏造誇張的自製數據。我確切的親身經驗中,就熟知有二人,相信應該還不只。例如,有人喜歡出國採集或自國外郵寄引進某種昆蟲活蟲或蟲卵,在台灣飼養到羽化、拍攝之後,最後竟然敢公布他在台灣某地採集到、觀察到某種早已在台灣絕種數十年的昆蟲。或者,藉著出國觀光採集或購買標本的機會,回國的一段時日之後,突然發表他在台灣某某地點,採集到遠在數千公里外國家才有分布的迷蟲,或是疑似人工飼養的美麗逸蟲。擁有這類特質的昆蟲人,把龍眼雞活蟲帶回台灣特定地點野放,等確定牠們在野地自然繁殖成功,他們的心態就是要虛榮於第一個發現台灣有龍眼雞的人。果真如此的話,那就不排除在還沒有公布偽造觀察成果之前,被其他愛好攝影人士意外發現後捷足先登給公開了?

還有其他機率更大、更惡劣的可能,還記得多年前旗津地區有野地繁殖的一群變色龍吧?大家公認合理懷疑是某個不肖寵物業者的傑作,將族群繁殖在野外私密地點,自己好每年輕鬆採集回收,販賣牟利。同理,若說有不肖標本商業者,把漂亮的龍眼雞用這種雷同的手法野放繁殖,打算每年採集回收販賣,我一點也不意外。換言之,最近一兩年有在販賣龍眼雞標本的昆蟲商,恐怕就有私下在台灣野放龍眼雞的嫌疑。當然啦!他們會誆稱他的貨源是金門的。我真的得罪了會販賣龍眼雞的所有標本商,我想應該不只一兩個人吧?抱歉全都被我拖下水了。

我能想到最後一個可能的不肖狀況,就是近十年來,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精緻,台灣出現了好多對生態毫不關心,卻自稱、號稱生態攝影大師的人,他們經常號召一些同流合污者,甚至開班教授一些無知的初學者,在各地景點集體用大砲鏡頭拍鳥,而最讓生態界人士詬病的低劣手法,是他們不愛使用偽裝帳篷慢慢等候野鳥的接近,他們專門挑選好具噁爛美的環境、擺設好假掰的人工背景,接著用特定食物誘集野鳥,或用錄音機撥放特定鳥音,引來領域中的鳥主人試圖過來驅離假敵鳥,在非自然的狀態下,輕鬆取巧拍到許多野鳥的偽生態照。如果這些低端的不肖拍鳥人,到訪金門拍鳥的期間巧遇龍眼雞,他們將龍眼雞活蟲帶回台灣,放上龍眼樹,讓沒去金門的同伴拍攝而導致龍眼雞入侵繁殖,我也一樣不意外。甚或,刻意將龍眼雞自金門攜入後野放繁殖,方便今後年年可以帶學員到他們預先野放的地點拍照圖利。

無論是哪一種心態讓人將龍眼雞在台灣戶外刻意野放,我認定這是整體機率最高的一類。其實還有一個可以加強這種看法的理由,因為北台灣在這短短兩年之中,龍眼雞的穩定族群,竟然同時出現距離相聚大約10公里之遙的五股與八里,這完全顛覆我對牠們族群擴散能力很弱的印象。因此才會研判很可能是某個糟糕的人,把不同個體野放在這兩處地緣關係相近,距離又超過兩三公里以上的地點。

那我怎麼不肯定有99%以上機率是人為野放的呢?其實各類昆蟲人為因素入侵台灣的管道非常多,而且大部分是屬於非刻意引進的人為機會。那就是牠們自行躲在車、船、飛機、蔬果、木材、園藝苗木…中,無意間藉著人們交通旅行或商品進口、走私而被送到台灣來的。不提世界共通的環衛害蟲或經濟作物、蔬果重大害蟲,其他還有不少另類的昆蟲族群擴散生態,以後有機會我再慢慢介紹。這回單就龍眼雞來講,還是不能完全排除非刻意引進的人為因素,只是機率非常非常低。

第一, 龍眼雞不是夜行性昆蟲,也沒有趨光性,非常不可能自行飛抵貨船、漁船中躲藏,而在無意間被人運送來台。

第二, 龍眼雞一生中不論卵、若蟲與成蟲各生活史型態,完全都棲息在寄主的樹幹上,細小苗木上有蟲卵的機率幾乎等於零,所以牠們也不該是隨苗木或龍眼果實入侵的。更何況只聽過台灣常有苗木輸出到金門,沒聽過金門有栽培什麼苗木可以輸入台灣的。

第三, 唯一稍有可能的,是龍眼雞成蟲越冬個體躲在車、船、飛機上,最後隨著這些交通工具入侵台灣的。可是,金門冬季在龍眼樹幹上還是有機會見到龍眼雞,牠們跟荔枝椿象在冬季完全離開寄主去他處躲藏越冬的生態不同。我冬季在金門居住的時間非常少,或許我對龍眼雞越冬狀態掌控不足,不過因為龍眼雞的飛行能力遠遜於荔枝椿象,說牠們要離開樹叢去交通工具上躲藏,我能想像的最大可能是軍營的炮、車等軍事設施。不過,國軍從金門大量撤軍回台是更早的事,而龍眼雞是這兩年左右才入侵台灣的,兩者關聯性不高。

所以囉!我鄭重推估判斷,龍眼雞有87%以上機率可能是某個人刻意引入台灣野放的。XDD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