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牛對話錄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人牛對話錄

2007年04月12日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錦彪(公共電視記者)

台灣水牛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白鷺鷥與水牛交織的田園景象?而這樣的景致,又有多久不曾出現了呢?曾經在台灣走過300多年歷史,為人們犁田、拉車、搬運重物,曾經是農家的一份子,在我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水牛,是否在失去經濟價值之後,終將走入歷史?對於即將滅絕的野生動物,我們了解保育牠的重要;那麼對於勢微的經濟動物呢?於是我們走訪花蓮種畜繁殖場,尋找將消失的水牛圖像。

「凡人聽我說根由,世間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宜用力,四時辛苦未曾休。」曾經,牠跟農民是生命共同體;如今,牠的的身影在田間漸漸消逝。為了不讓水牛走入歷史,有一群人投入水牛保種的工作,只為了留下台灣水牛的身影,傳達「台灣牛」的心聲……

役牛補習班根據記載,水牛是明末清初時,先民從華南沿海一帶引進的。台灣水牛屬於沼澤型水牛,耐粗食、抗病力強、性情溫和,又能適應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因此被當作農村主要勞動力的來源。在1950年代,台灣的水牛曾達到32萬頭的高峰,當時政府為了獎勵農民養牛,每年還舉辦「畜牛」比賽,選出體格最好的役牛,如今在水牛保種場裡,有很多就是當年「冠軍牛」的後代。當農機取代水牛後,水牛的數量也迅速減少,大約每6年就減少一半,到去年為止全台灣只剩下4,000多頭水牛,而這些水牛大多被當成肉牛使用。畜產試驗所預估,若照此趨勢來看,未來15年內水牛頭數可能減少至1,000頭以下。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花蓮種畜繁殖場負責台灣水牛的保種工作,目前場裡有100多頭水牛,研究人員保留水牛的冷凍精液與胚胎,讓水牛能繼續繁衍。為了傳承古老的役牛技藝,保種場最近特別成立「役牛補習班」,培養新生代會拉車犁田的役牛,各地的養牛人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將自己的牛送來這裡「補習」。畢竟,水牛是農村文化重要的環節,復育水牛,也要重新找回人與牛之間的親密對話。

白鷺鷥與水牛交織的田園景象採訪側記

花蓮曾有「水牛王國」的美譽,而東部的水牛產業與西部的水牛產業型態完全不同。西部的農家多半是用一頭水牛來犁田翻土,而東部腹地狹小,往往是一群水牛作壓土的工作。目前花蓮地區有1,400多頭水牛,佔台灣水牛總數1/3左右,在豐濱沿海常常可以看到水牛在草坡上悠閒的漫步、吃草,一幅怡然自得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