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野地錄音師捎來的啟示:「寂靜」是靈魂的智庫 卻逐漸被遮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國際野地錄音師捎來的啟示:「寂靜」是靈魂的智庫 卻逐漸被遮蔽

2018年12月17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王舜薇報導

在這個訊息紛亂的時代,寂靜或許是人們求索解答之所。台灣聲景協會日前舉辦「傾聽寂靜」講座,邀請《一平方英吋的寂靜》作者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分享對寂靜的思考。他不僅是曾獲艾美獎的野地錄音大師,也啟發了台灣同行范欽慧成立「台灣聲景協會」、投入推動「寂靜山徑」。

講座主持人、知名廣播人阮安祖笑稱,「寂靜」的主題讓他很緊張,因為廣播人最怕的就是安靜,必須在節目中不斷填滿空白。平日熱愛蒐集庶民聲音的他,提供從自家巷口錄到的「一平方英吋的吵雜」開場,包括垃圾車聲、提款機語音、選舉謝票、學校鐘聲等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聲音。

不過,對於這個有趣的開場,戈登嚴肅地引用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說:「噪音會影響人們生活健康和睡眠品質,甚至像是新的二手菸!」

「傾聽寂靜」講座,左二起戈登、馬修、范欽慧。王舜薇攝。

寂靜是靈魂的智庫

在導演馬修‧米克森(Matthew Mikkelsen)拍攝戈登野地錄音工作的紀錄片《聽在》(Being Hear)當中,戈登緩緩道出:「寂靜是靈魂的智庫」。城市中訊息太多,充滿各種廣告和標語,但訊息種類貧乏重複,讓人們過度關注自己。走進自然野地的「寂靜」,並非悄然無聲,而是與所有生物共同存在的當下,消解自我執著。在寂靜中,是決定人們是否會「重新愛上地球」的重大時刻。

對於多數生活在地狹人稠之所的台灣聽眾而言,戈登對於寂靜的定義,乍聽縹緲空靈,但關於聽覺的古老故事,留在每個人的血液中。他舉自己多次回訪的亞馬遜叢林為例,那裡的原住民仍然保有現代科技發明之前,人類感知自然的方式。人類先祖生活在野外叢林,需要敏銳聽覺判斷哪裡有危險、哪裡有食物,身後樹枝斷掉的聲音,可能是潛在獵食者的逼近。


戈登說:「寂靜是靈魂的智庫」。圖片提供: 范欽慧

聆聽是生存的根本

聲音比起影像,可以傳遞的範圍更廣,叢林裡的生物,先是聆聽訊息來源,確認方向後,才會進一步指認目標物,並決定解決應對的方式,再下一步才是觸碰、嗅覺、或者用嘴去品嘗。聆聽,是生存的第一步。這種「聽覺先於視覺」的生存法則,適用於所有生物。而叢林裡的原住民很少說話,何必要傳遞人的訊息給叢林呢?

戈登說,沒有任何化石證據顯示有生物在演化過程中缺乏聽覺,但確有天生視障、或者根本沒有視覺能力的動物,可見聽覺是生存的根本。「眼睛在臉的正前方,可以關起來,但是耳朵長在臉的兩側,沒有關閉機制可以停止聽見。」

遺憾地,人類運用化石燃料後進入工業時代,「巨大、簡單、沒有意義」的噪音,不斷吞噬多元豐富的自然寂靜,遮蔽了微小,但對生存而言極度關鍵的訊息。

在現代,人們製造噪音,卻也渴望寂靜。美國國家公園的400個管理單位中,只有12處,達到「連續15分鐘沒有噪音」的全然寂靜,戈登長期觀察、紀錄聲景的奧林匹克國家公園,是其中之一。他發現,這也是一個經濟發展機會,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一年高達4億美元收益,可見寂靜回應了人們原始的渴望。

從演化到美學,戈登進一步將寂靜的意義,延伸到自我觀照和發掘自然的啟示。從自家附近到世界各地,他耐心採集各種聲音,以便認識生物乃至遠古祖先溝通的方式。

走入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戈登。范欽慧提供。
走入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戈登。照片提供:范欽慧。

頻繁溝通的自然萬物

聽覺、聲音的功能,除了生存之根本,也是日常溝通重要的一環,兩者亦相互影響。當戈登在澳洲野地錄音時,一隻公鳥給了他靈感:「當這隻鳥亟欲發出聲音、想要吸引異性交配者時,卻同時也在向所有掠食者暴露自己的位置。這給我一項啟示:『愛與風險無法分離。』」

而若站在一隻蟾蜍的角度換位思考,你會發現天敵如貓頭鷹的聲音,被蟾蜍放大捕捉,以提醒物種避險。同一種聲音或環境,對於不同物種而言,可能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端看如何擷取對生存重要的訊息。這些多元,都被寂靜所涵納。

鳥的訊息呢?若有鳥聲,表示天氣合宜、有水和食物,以及棲居之所。對於游牧民族而言,要找適合居住的地方,就站在寂靜中,讓耳朵校準到遠方的鳥聲,帶領家族走向生存之地。

「在寂靜之所,你的心智會不可思議地清晰,我喜歡從野生動物身上汲取智慧,向寂靜提出問題。我向蟾蜍問,我們能夠拯救寂靜嗎?答案是不可能,寂靜是一項共享的資源」戈登說。


戈登說,「在寂靜之所,你的心智會不可思議地清晰」。照片提供:范欽慧。

傾聽寂靜的啟示

現實中,戈登和受他啟發的人們,仍在努力拯救寂靜。推動「寂靜避難所」的設立,是其中一步。戈登曾經說服航空公司改變航線,減少飛機噪音對於野地的干擾;而在台灣聲景協會推動下,2018年,全球第一條國家認可的「寂靜山徑」,標誌在太平山翠峰湖環湖步道上,遊客到此要遵守「寂靜公約」四不:不大聲喧嘩、不用擴音喇叭、不沿途播放音樂、不踩踏苔蘚,實踐「聲景保育」思維。

一位身為母親的聽眾分享帶三名幼兒去寂靜山徑的經驗,擔心幼兒的喧鬧是對寂靜的破壞。戈登微笑回饋,帶孩子去山中時,一開始孩子們的確很吵鬧,但隨著走的路越多、越長,他們也一天天安靜下來,一同享受寂靜。寂靜讓人的內在豐富起來,外在也就順勢安靜下來了。

講座最後,戈登詩意描述他的錄音作品《全球日出》背後的時間流動:當地球沿著橢圓形軌道行進,萬物接連復甦,是無盡的地球之聲,即使是演講當下的此時此刻,世界各地的黎明都在不斷升起,而這場由地球提供的無盡音樂會,也在邀請每個人加入。生命中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答案,或許正存在於寂靜的某處,回歸本質、走入寂靜、放下自我,就得以聽見。

趁著戈登來台公開講座,書迷前來相見歡。王舜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