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區野溪整治全民監督 「國有林地治理工程」上網全公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集水區野溪整治全民監督 「國有林地治理工程」上網全公開

2019年04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報導

台灣國土地質脆弱,每逢風災造成崩坍就有國有林治理需求,只是有沒有必要、怎麼進行,常遭民眾質疑,使得治理工程事倍功半,顯示治理工程資訊透明公開有其必要性。林務局17日發布啟用「國有林地治理工程資訊網」,現在起,民眾透過網站資料,就能知道周邊治理工程的需求,並就近參與相關的討論。


南投白牙石野溪整治曾因誤解而引發輿論,顯示治理工程資訊須全面開放。攝影:廖靜蕙

森林佔台灣全島面積高達6成以上,是台灣最廣闊的陸域生態系。然而,台灣由於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颱風頻頻、地質年輕等因素,高山溪流集水區容易發生崩塌與土石災害。治山防災工程如何達到民眾身家財產保全、降低風險,又能兼顧環境永續,是林務局重要的任務。

林務局集水區治理組長王昭堡澄清,並非每逢災害就以工程整治,而須經過一連串綿密的評估過程,尤其每年分配於治理工程的經費有限,每筆費用都須花在刀口上,因此評估治理區域優先排序,依預算多寡、災害急迫性,分年分期治理是重點。

林務局判斷集水區危險程度,有7項指標依據,首要就是判斷當地區是否有保全對象,例如居民、社區聚落、道路、產業等;除此之外,包括地質、土壤沖蝕、綠覆率、地形起伏比、土石流潛勢溪流及崩塌率等,都須詳加調查計算。

即使有上述的客觀標準,最後還有「+1」的局部危害指標,這是由各林管處基於對當地長期觀察、治理經驗,視每年6~10月,颱風豪雨季過後集水區受災情形,由林管處人員依現場經驗判釋工程急迫性,進行即時檢討,以回應現況。

其次,過去在相關的治理工程上,將安全強度、減少風險排為第一順位,近年來民眾逐漸關心生態保全,而開啟生態檢核之門。去(2018)年起,林務局全面推動工程生態檢核工作,降低治理工程對自然生態的衝擊。

林務局長林華慶指出,當決定以工程進行災害治理,「工程規模最小化‧生態友善最佳化」原則也相隨,對於基地與周邊環境,運用迴避、縮小、減輕及補償等生態友善策略,減輕對環境生態的影響。迄今超過350件工程,落實生態友善機制原理原則。


友善環境的工法雖費時費力、常需維護,卻能營造景觀、讓環境更永續。圖為2011年完成的日月潭巒大區29林班坡面處理及坑內坑坑溝治理工程,位於日月潭伊達邵碼頭附近的現場,與當地融合形成自然地景。攝影:廖靜蕙

但生態檢核畢竟基於工程事實,而民間團體更關注工程的必要性,也許有些工程根本不應該。國有林地治理工程資訊網的目的,就是是全面公開治理工程資訊,充分揭露國有林地內治理工程辦理相關會勘、設計審查、說明會與教育訓練等相關訊息。

王昭堡解釋,一旦治理工程提報後,就將資訊公開於網站上,民眾即可參與決定工程必要性的討論;當工程決定進行,之後的設計、施工、維護管理等階段,各項會議同樣可參與討論。相關治理工程也會邀請生態背景人員、相關單位、在地民眾與民間團體參與現勘及相關會議,溝通工程計畫構想方案及可能的生態保育原則。

各林管處原則上於一周前公告相關訊息,民眾若有意參與,可與主辦的林管處接洽。雖然這項資訊公開,並非法律上強制要求,對各林管處人員也是很大的挑戰,但王昭堡認為,與其工程進行中遭民眾抗議杯葛,不如一開始就把工程必要性解釋清楚,讓重要的治理工程得以順利進行。「治理工程最終目標是國土保安,需要全民共識。」


以新店區平廣溪國有林地土石流1期防砂工程為例,砌石護岸分成兩階,營造緩坡效果;河道中間看似平整,是使用低矮化的固床工,盡量不影響野生動物通道;圖片左方遠處有一缺口,是護岸斜坡,提供動物通道。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新上線的「國有林地治理工程資訊網」,點擊畫面、進入網頁後,有三個選項,「圖台展示」、「工程資訊公開專區」,及「公開下載專區」。民眾可透過「工程資訊公開專區」瞭解林務局轄管各管理處辦理工程的會勘、審查會議、施工說明會或教育訓練等訊息。

進入「圖台展示」網頁,查詢瀏覽年度執行工程資訊與分布位置,自行套繪圖層瞭解相關工程是否涉及敏感環境;在「公開下載專區」則可下載國有林治理工程生態友善機制手冊內容與相關參考資源,同時歡迎民眾踴躍提出建言,共同提升工程品質及環境維護。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