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與海梨柑 台灣威富傾聽芎林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造紙與海梨柑 台灣威富傾聽芎林故事

2019年04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何京翰 新竹報導

揮別了陰雨綿綿的天氣,新竹地區迎來多日不見的陽光。18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與台灣威富品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富)合作辦理生態工作假期,在環資的帶領之下,不僅為山林間的友善農業盡一份力,更與紙寮窩造紙工坊合作,讓志工認識傳統造紙工藝的興盛及衰弱。

紙寮窩的「窩」是指三面環山、有一出口,中間寬闊的低窪地形,「紙寮」則能看出此地過往的人文脈絡。清朝乾隆年間,劉氏三兄弟偕母親詹氏自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渡海來台,曾任北埔姜秀巒家族之佃戶(金廣福墾號之粵籍墾戶首)。爾後劉氏三兄弟向姜家購得現今紙寮窩一帶土地,披荊斬棘、屯墾建屋,又見此地桂竹林繁茂,便引入家鄉的造紙工藝,成為當時北台灣最為興盛的造紙重鎮。桂竹紙漿的產品質地粗糙,多用於製作宗教祭祀之「紙錢」、「符紙」,隨著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對於本土宗教的打壓,以及60年代引入的機械化造紙技術,此地的造紙產業逐漸沒落。為了不讓此地的造紙文化消逝殆盡,紙寮窩造紙工坊將傳統的造紙技術轉化為小型的手作體驗課程,並邀請地方耆老及劉家後人,帶領訪客認識此地的歷史故事。


劉邦宮老師向大家介紹紙寮窩歷史。何京翰拍攝。

從新鮮桂竹到紙產品,經歷泡製、輾壓、打漿、抄紙、壓紙、乾燥,耗時大約為一年,志工們從抄紙的步驟開始,則只需要三個小時即可完成。「現在的人用紙都很方便,可是都不會想到造紙是一個很繁瑣的工作。(紙寮窩)老師們對於(造紙)技術的傳承很值得發揚光大。我們在忙碌的時候,不太容易去理解,所以我覺得這個活動是很棒的!」志工吳佩螢分享道。


抄紙前,觸摸竹紙漿的質地。何京翰拍攝。

紙寮窩現場仍保留以前所使用的大型造紙工具,最令志工印象深刻者乃是直徑約1公尺的輪石。輪石由水牛牽引,將被石灰水泡爛的桂竹塊輾壓至纖維分離。水牛除了是耕田的好夥伴,更是以前造紙工業的重要動力,現在已經很難見到水牛為人類工作的景象,就請志工們賣力的拉動輪石,懷古思幽。


體驗水牛拉動輪石的辛勞。洪碩辰拍攝。

紙寮窩一帶的住民多半為劉姓,講的是口音較為特殊的饒平腔客語,是當年篳路藍縷的先民之後。在造紙工坊的周圍,有數條登山步道,是過去採收、搬運桂竹所留下的小徑。志工們隨著在地老師劉邦平、劉邦宮的帶領,走過這些小徑,除了沿途認識老樹、老宅,更走入老師們的記憶櫥窗,探詢「紙」對於在地的深遠影響。

回到工坊,稍早製作的竹紙已經乾燥,摸起來比市面上的紙錢更加的粗糙,沒有刺鼻的強烈氣味。「今天去紙寮窩,看到粗糙的紙質,就想到了金紙。後來聽了老師的介紹,也了解到了紙錢的由來。拿到了自己做的紙,第一個念頭是想要靜下來抄寫心經到這張紙上。」擅長寫書法的盧秀玲分享。


劉邦平老師向志工介紹工坊周邊故事。林芊妤拍攝。


抄起竹紙後瀝乾水份。何京翰拍攝。

此次生態工作假期的工作地點在鹿寮坑果園,目前海梨柑果樹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甚至已經開始結果。為了讓好景延續,接下來數月要進行除草、下堆肥、疏果、抓天牛……等工作。這次請威富夥伴協助除草工作,每個人的基本工具為手套,要將大花咸豐草、小花蔓澤蘭等頑劣雜草連根拔起,若是遇到根系連綿勇健的芒草,則以鐮刀、鋤頭伺候。

「第一次參加這種活動,而且很久沒有爬上山,還要除草。雖然說很累,但我覺得是很值得、很有意義的工作。」志工廖苑均分享。然而,田野間的工作難免會接觸各式各樣的「在地居民」,對於某些志工來說,是一大挑戰,害怕被蜜蜂螫、擔心蜘蛛有毒……,所幸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之下,大家不安的情緒稍有平復,也了解到該如何與小動物相處。


徒手拔起果樹周圍的雜草。吳佳奇拍攝。


大家努力後的成果一隅。吳佳奇拍攝。


工作中巧遇林鵰(一級保育)。吳佳奇拍攝。

活動尾聲志工們回到分享會地點,向身邊的夥伴們分享經歷的故事。「與在店裡整天做一樣的事情相比,感受完全不同。即便是來到同樣的地方,都能體驗到新的事物。像是這次的造紙體驗,現在的年輕人少有機會接觸。」參與多次環資工作假期的志工賴政得分享。熱烈的天氣和戶外工作讓志工們稍有倦容,仍不減活動參與的熱情,期待在下一次的工作假期能見到大家。

「『stay outside』、『work together』、『make it better』今後的每一場志工活動都會圍繞這三個主要的精神進行,我也希望大家出來做志工有一種不一樣的回饋,可以把這樣的感動帶回去給你的客人,多多邀請他們一起體驗。他們只要參加一次,一定會愛上這些活動,雖然說過程很累,但一起完成一件事的感覺不錯吧?」威富公司志工管家姜捷,邀請同仁帶著客人一起加入環境志工的行列。


拿著自己的手抄紙於工坊前合照。何京翰拍攝。


與工作成果合照。吳佳奇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