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吉洋/看見驕傲城市:從社子島與淡水河兩岸的城鄉變遷談起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林吉洋/看見驕傲城市:從社子島與淡水河兩岸的城鄉變遷談起

2019年05月09日
文:林吉洋

很多人一輩子生活在大台北,卻未曾走進社子島,更不知道社子島因為台北市的防洪計畫而差點被高築的堤防隔離在淡水河中央,成為一座事實上的孤島。經歷近半世紀的限建,社子島保留了許多早年台北的聚落樣貌。漫步在社子島,總是人感受到一股彷彿中南部農村鄉間小路的樸實與靜謐。

然而自從柯市府加速的「生態社子島」開發案,看似帶來人民福祉的建設方案,最後卻惹惱許多社子島居民。這反而讓人不禁去思考,為何「社子島開發案」這個看似「進步與發展」的構想圖,不僅社子島居民不願領情,全區區段徵收的方式,更使居民擔憂從此以後失去這塊立足在台北最後鄉村地區的權利。

5月6日晚上,在蘆荻社大策劃一場公共論壇,邀請社子島青年柳志昀來談社子島議題。然而筆者欲營造更有趣的對話,除了社子島的開發爭議,更是希望蘆洲的居民轉身看到蘆洲正在經歷的快速城市化變遷過程。反思城市進步背後的矛盾,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可能失去什麼?

如果社子島是一門反思台北城市進步的一門課堂,那吾人可以在社子島上面得到什麼樣的城市發展啟示錄?

蘆洲,曾與社子島共享一片蘆葦

蘆洲,這個因為沙洲與蘆葦而得名的新興城區,就正好在社子島的河對岸,過去堤防還未築起以前,社子島曾與蘆洲共享淡水河的蘆葦,上了年紀的人們,大多還記得蘆洲曾經與社子島以竹筏對渡,以及共享信仰的緊密聯繫。

從社子島望向蘆洲,兩岸過去曾共享蘆葦也曾生活緊密相依,堤防築起後也分割了兩地的地方社會
從社子島望向蘆洲,兩岸過去曾共享蘆葦也曾生活緊密相依,堤防築起後也分割了兩地的地方社會。

拓墾時期,蘆洲、三重及社子島皆為同安人密集且人際往來,密切的地區。至今蘆洲的重要信仰中心「保和宮」供奉保生大帝,其信徒組成的七大角頭,其中有一角頭就在社子島崙仔頂角頭。

根據社子島青年的介紹,才知道社子島曾經與淡水河兩岸淵源密切,島上許多百年家族,來自蘆洲、八里、淡水等地方。許多來自蘆洲的社子島移民,還會清晨泅渡或划小舟,往返兩岸耕種。每逢節慶,淡水河面兩岸佈滿小船,搭載往返兩岸探親拜拜,船上載滿祭祀的供品金紙等。

當然這一種光景現在是不存在了,但光是想像都讓人感到驚訝。更有人記得「切仔麵」這個親民小吃,正是為了服務淡水河岸頻繁快速的裝卸貨作業,由於船夫挑夫工作節奏,而形成一種迅速簡單的岸邊勞動麵食文化。

劇烈的城市化

但自從河岸建起提防,蘆洲一側建起一棟又一棟高樓,淡水河景從摸蛤仔兼洗褲的日常,變成一坪數十萬的豪宅獨享。走出蘆洲的捷運站外,嶄新的高樓林立,一樓大多是房屋仲介業者,讓我想起幾年前蘆洲的不動產交易熱絡,吸引許多投資客進場在蘆洲賺了一手。

但是當你走進一些彎曲的巷弄,或者一些仍在運作的工廠廠房,你仍可以感受到蘆洲才剛剛褪去做為一個城鄉交會的外貌,正在經歷這個快速變遷城市化過程。以都會的尺度而言,只有在巷弄街角可以領略過去的生活樣態,這樣細微之處,在廟宇神明與人的信仰關係還存續,人與人之間尚未徹底疏離的人際網絡,仍舊可以感受到蘆洲風土。

社子島青年帶領的走讀活動_認識社子島塵封半世紀的聚落文明
社子島青年帶領的走讀活動,認識社子島塵封半世紀的聚落文明。

仕紳化與〈向前走〉

「仕紳化」這個概念來自都市社會學,意思是當某地區環境經過開發或精緻化過程,居住品質上升使得地租上漲,負擔不起租金上漲的階層會移出,移入一批能夠負擔起更高租金的階層。

過去三重蘆洲等地是中南部城鄉移民落腳台北的地方,社子島也是其中一站,其實,房地產的繁榮,象徵著某一人群的快速流動,但是也象徵著某一部分人失去他們的棲身之所,而且永遠的離開。

林強曾經唱過〈向前行〉,來到台北的城鄉移民,懷抱著成功的夢想,來到台北打拼,希望透過自己的雙手在這個都市立足。這個在1980年代或許事合理的期待,但是現在卻變成遙不可及的期待,因為整個城市已經陷入土地商品化炒作而不可自拔。

〈向前行〉變成「倒退嚕」,這個時代許多年輕人開始打道回府,回到中南部的城鎮重新開創生活方式。

留在城市裡,一部分人可以在其中很短期的資金操作而獲利,但是《金權城市》告訴我們,當土地變成商品,有能力變更土地、或者持有大筆土地進入市場流通的人,往往才是最後的大贏家。土地開發遊戲背後,都市計畫等政策程序只是技術工具,真正有影響力的環節,是龐大資本與權力尋租提供的驅力。

城市進步的願景藍圖,若沒有顧及人民生活與幸福、安全的基本權利,背後可能是看不見的一種暴力形式。

水上生活的消失

城市的發展,不只有展現在空間形式,也展現在社會人群,更有可能是一種生活與文化的切割。堤防與行政區界,將社子島與蘆洲分割,公路車輛與橋樑,也將淡水河的水上生活文明切割細分,以致零碎化近乎消失。

只有在社子島這樣的地方,依水而生的生活習慣、舟渡文化依然存在於上了年紀的社子島人,颱風來臨「發大水」的時候也不驚慌。因為「防洪教室」是耆老一輩熟悉的記憶,早一輩人心裡「做大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適應水。

社子島至今仍存在與水共生的生活習性,房屋下面就是浮筒,適應環境是人類進步的文明根本。
社子島至今仍存在與水共生的生活習性,房屋下面就是浮筒,適應環境是人類進步的文明根本。

在環境災難越來越頻繁的時代,或許我們應該珍惜這種與水共生的文化,憑藉與水共生的生活智慧,才有可能真正的降低威脅與保全生命財產安全。

庄腳所在與天龍國

如果說社子島是台北的「庄腳所在」,那麼何謂「庄腳」,如果說社子島是台北市的「庄腳所在」,那麼什麼是他的參照點?繁華安全便利的台北城嗎?那麼構成天龍國的「天龍」,實際上又意味著哪些城市進步過程裡,被替代的生活多樣性?

庄腳味恰好就是那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照顧的人情味,人與土地關係較為和諧的生活模式,人類適應環境的生存而憑藉生存本能而發揮智慧,克服自然環境的缺陷去適應環境。

社子島過去雖被劃出防洪計畫成為水患的棄民,卻因為有田有地,雞犬相聞、自給自足,自己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另一邊台北市高樓越蓋越高,有些人在水泥叢林裡面才能獲得自在,只有在疏離、流動頻繁的城市人際網絡裡面隱身,才能獲得安全感。但是這樣的城市高度耗能、而反過頭追求田園城市,殊不知真正的田園城市早就在社子島誕生。

發展與進步的話語權

如果我們希望去解構台北的本質,恰恰不是都市核心的便利、安全與繁榮樣貌可以解答我們,相反的,是從社子島這樣的邊緣,兩相對比,透過土地開發過程展現的壓迫/反抗關係,才能夠揭露「發展、進步」的本質。

進步提供一組觀念,發展則是它的過程與手段,它告訴我們高堤防、高樓大廈、高房價才是安全、繁榮與進步的保證。正是通過賦與觀念、塑造的霸權,才能夠去提供發展與之暴力的合法性。

根據社子島的開發爭議,對筆者而言卻是一個對於進步與發展迷思的沉重提問,究竟「城市的進步」意味著什麼?城市的進步用哪些代價換來?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會失去什麼?又得到什麼?

它讓我們忘記去問了城市的進步是為了增進人民生活福祉?進步是什麼?不是少數專家或官僚可以決定?

我們可以依據投票結果,就能徵收他人的家屋以及抹平別人的生活嗎?城市的進步過程,誰付出了代價?誰失去了原本的生活?

如果進步是一班列車,誰可以上車?

土地正義,爭的是生活文化多樣性與自主權

過去的城鄉關係奠基在核心提供商業資本主義運作,而邊緣區域服務它,提供倉儲物流運輸業的處所,提供蔬果生產的基地。城鄉關係雖然存在剝削,但大多秩序良好。

在蘆荻社大舉辦座談,許多居民談起過去兩地緊密相依的生活經驗
在蘆荻社大舉辦座談,許多居民談起過去兩地緊密相依的生活經驗

但是當城市與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實體經濟萎縮,土地淪為商品,大量的投機資本開始透過金權複合體不段的蠶食鯨吞都市周邊的土地,這時候城市的進步就不再是美好的想像,而可能是暴力。

這種暴力的合法性在於,它塑造出一組關係,核心提供了發展的想像,而邊緣模仿它。遺忘自身的傳統與習慣、貶抑自身適應環境演化出來的生活文化,生活多樣性代表的文明價值,在發展與進步的話語霸權之前奄奄一息。

在眾多的土地徵收抗爭背後,若公民教育要嘗試去理解其衝突的本質,或許社子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原文係作者5/6蘆荻社大公共論壇「看不見的台北—從社子島看淡水河兩岸城鄉變遷」發言稿,部分參酌論壇與會者發言內容修改而成。

作者

林吉洋

原籍滬尾現移居嘉南平原,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環境變遷。曾任職於社區大學,跑過業務打過選舉,2012-13年獲選浩然基金會第5屆國際志願者,派駐於中國環境組織北京「自然大學」,2015年、2016年以環資專欄獲得「兩岸新聞報導獎」榮譽,2019年起在《上下游》擔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