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自由流動而不可得 研究揭全球2/3大河「破碎化」真相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求自由流動而不可得 研究揭全球2/3大河「破碎化」真相

2019年05月14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河川網絡被人造建築打斷的案例屢見不鮮,已到了引起專家憂心的程度!根據首份全球性分析,全世界目前只有1/3的大河仍自由流動。

英國衛報報導,該研究檢查了全世界總長1200萬公里的河流,發現246條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中,只有90條沒有中斷。「河流是地球的生命線,」水壩更是大幅降低了健康河流為人類和自然提供的利益。學者透露出這份研究背後的生態隱憂。

流經緬甸勃固山脈(Bago Yoma)的河流「Kha Paung」正逐漸乾涸中。圖片來源:Minzayar Oo / WWF-US
流經緬甸勃固山脈(Bago Yoma)的河流「Kha Paung」正逐漸乾涸,周遭村莊賴以為生的生計也受影響。圖片來源:Minzayar Oo / WWF-US

求自由流動而不可得  全球多數大河已「破碎化」

數十億人依靠河流獲取水資源、糧食和灌溉,但從多瑙河到長江,大多數大河都已破碎化和劣化。未受污染的河流主要侷限在北極和亞馬遜等偏遠地區。

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學者格里爾(Günther Grill)的帶領下,該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研究者們尤其憂心,只有1/4曾經自由流入大海(而非內陸湖泊或者其他河流)的大河,仍保有自然的路線。

根據英國另一篇探討堰、墩和涵洞等較小型的基礎設施的研究顯示,英國97%的河川網絡已被人造建築打斷。

圖片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水保處
台中市柳川的人工堤岸。圖片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水保處。

生態豐富度攸關水質  淡水棲地成最大受災戶

河流中的野生動物對於保持水質至關重要,但學界發現,淡水棲地是所有生態系統中受災最嚴重的棲地,自1970年以來,由於水壩、過度用水和污染,野生動物族群量平均下降了83%。

「河流是地球的生命線,」作者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科學家席姆(Michele Thieme)說,「雖然水力發電是重要的再生能源之一,但對依賴河流的社群以及生物多樣性而言,精心規劃的風能和太陽能可以是更好的選擇。」

該研究中使用的資料是耗費了十年的時間才建立起來的,探討水壩、堤防、其他人工堤岸和一般用水對季節性流量和泥沙運動的影響。

在人口稠密的地區,自由流動的大河現在已經很少見。嚴重破碎的河流包括多瑙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美洲的巴拉那和密蘇里河,亞洲的長江和雅魯藏布江,以及澳大利亞的達令河。剛果和亞馬遜大河受影響最小。

三峽大壩。Euclid vanderKroew(CC BY-NC-SA 2.0)
在人口稠密的地區,自由流動的大河現在已經很少見。圖為中國三峽大壩。圖片來源:Euclid vanderKroew(CC BY-NC-SA 2.0)

全球6萬座大型水壩 「物理障礙」對河流最傷

最大的影響來自水壩造成的物理障礙,水庫也嚴重影響河流的自然季節性流動。「當電力生產一小時開、一小時關,河水水位高度差達一公尺,這對下游的生態系統造成很大的壓力,」格里爾說。

該研究估計,除了數百萬個小型水壩之外,全世界大約有6萬座大型水壩,3700座正在規劃或施工中。

人工堤防包圍河水,防止城市地區的洪水氾濫,同時也讓氾濫平原上的土壤難以自然補充養分。

許多大型水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眾所周知,但為了減少化石燃料燃燒以因應氣候變遷表示低碳水電有其必要性。格里爾說,在巴爾幹、亞馬遜、中國和喜馬拉雅山脈尤其如此。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