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洋大學桃園觀音校區於2018年11月揭牌成立,桃園市政府無償提供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中一處面積六公頃土地,為配合海洋大學產學分部籌設,因此申請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審查,將原先的「學校用地」改為「文教設施用地」,一併調整人口數、用水量、污水量、交通量、空污排放及廢棄物等各項評估數據都有增加。
因未來要成立育成中心、物流中心、水產養殖、藻礁中心等,每年到訪人數可能達到30萬,但環差報告中未能詳盡說明營運內容,若人口數量評估有誤將影響用水、污水甚而其他數據的可信度。本案雖影響不大,專案小組仍決議本案需補件再審,說明所規劃之營運內容,並檢核營運階段的旅次人數,用水量、廢水量、廢棄物量等參數的合理性。
設藻礁、物流、水產水族中心 預計三年內啟用
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位於觀音區沿海,狹長型的開發基地分為塘尾區及白玉區,接鄰大潭工業區及觀音工業區。桃科2006年啟用至今,已陸續進行六次環差,本次環差主要是源於2018年11月1日,海大觀音校區揭牌成立,市政府無償將塘尾區面積約六公頃的土地撥用給海大使用。
為配合海大產學分部籌設,須將原先規劃中約6萬公頃的「學校用地」改為「文教設施用地」,目前規劃興建海洋環境暨藻礁中心、觀賞水族與經濟水產研發中心、創新物流中心及戶外的藻類培育區。海大總務長唐世杰表示,海大計畫投入1.5億預算設置藻礁中心,目前已經完成初步規劃,保守估計3年內就可以啟用。
「我們有這樣的技術,也有這樣的人才,藻礁雖然要千年才能成型,但那些海藻的培育技術已經很成熟。」唐世杰說,未來海大也會擔負營運及管理,並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觀,希望每年帶來30萬到訪人次,並建構一個遠端智慧的物流示範中心,實踐產學合作的功能。
桃園科技產業園區於本次環差一併調整,本計畫目標人口(教職員與學生)最大約為378人,維持在園區總量核定的人口數內,而用水量以每人每日225公升計算計算約85CMD(立方米/每天),污水量則將流動人口與師生分開計算,共計造成45CMD的廢水。預估尖峰時段的交通量約增加機車100輛、汽車104輛、大客車16輛,造成的空污也微幅調高,而廢棄物總量則略低於原先環說書內容。
環委質疑:空污、養殖廢水不可能是零排放
不過,這樣的評估,環評委員並不買單。環委李堅明就說,一般學校能可以使用人頭來換算用水量及污水量,但現在要成立的是產學部,裡面有育成、水族水產、藻礁戶外養殖場等,未來還會開放民眾參觀,只用師生人數來估算用水並不恰當。
環委李公哲也說,用水量和污水量估算的方式不同,人數也有變動,導致污水量只有用水量52%,這個數據不合理,開發單位應該討論好要用哪個標準去算,不然整份報告前後不通會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此外,環委王价巨指出,如果未來預期有30、40萬的到訪旅次,現在卻用3、400人去做估算,那所有的數據都會出錯,未來物流中心後貨物的交通也沒估算。「你們交通量用停車位估算,那假設未來車子多到必須提在外面的停車格,那這樣的評估就失去意義。」
環委李克聰也強調,交通量不能用停車格回推,這不合邏輯,就像報告中的車流量增加,空氣污染卻是0,「我知道你們用公噸去換算那數字很小,是可接受的範圍,但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是0。」
對於質疑,唐世杰表示,部分數據確實需要重新精算調整。「藻礁是一個植物,基本上零排放,原則上只需要灌入一次海水就可以持續循環使用。」他強調,海大已經有成熟的藻類培育技術,未來海水絕對會循環使用,只要不會發霉長菌、保持鹽度就能保證廢水零排放。「養殖方面的廢水可以直接做排放,若有實驗產生的廢液也會統一外包廠商處裡。」他也提到,未來中油的LNG廠啟用之後,冷卻海水也會送到海大這邊做再利用。
然而,環委仍質疑若未來海水中有加藥、污染可能會變成很大的問題,「海水與淡水的污水處理有根本上的差異,海水的廢水是不能送到工業園區內的污水處理廠」。甚至有環評委員表示認為「校方代表可能沒養過魚」,不然不可能零排放,必須要完整詳盡的說明。
最終閉門會議過後,專案小組結論需補正再審,須以表格具體呈現變更項目及內容、補充說明「創新智慧物流中心」、「海洋環境暨藻礁中心」、「觀賞水族與經濟水產研發中心」等規劃內容,檢核營運階段引進人數、用水量、廢污水量、廢棄物等評估數據的合理性,並修正交通增量與鄰近路口的交通影響,同時說明海水、淡水的使用及處理方式。
桃園科技工業園區開發變更計畫第六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專案小組初審會議簡報 by 環境資訊中心公共檔案區 on Scri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