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交迫的烏坵?2.9億軍營改建不見環境永續考量 合理性遭質疑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水火交迫的烏坵?2.9億軍營改建不見環境永續考量 合理性遭質疑

2019年09月1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金門縣、烏坵鄉兩地經常被聯想在一起,然而,兩地距離有130公里,等同於台北到苗栗那麼遠,且金、烏兩地並無交通船。在金門、馬祖紛紛開放觀光以後,烏坵現為台灣最後一座「仍有非軍方人民居住的要塞堡壘」,這些居民早在國軍駐守以前就住在這裡,然而島嶼的治理現況,仍是以軍領政。

烏坵雖然有600多位的戶籍人口,但實際上住在島上的人約不到百人,家族在烏坵駐守三代的高丹華,是清朝燈塔守的後代,多年來他一直持續關注著軍方治理下的烏坵發展與破壞,「如果是以前軍紀嚴明、訓練精實的軍隊也就罷了,現在的軍方卻是短視近利的把經費亂花,摧毀比建設更多。」

高丹華表示,現在的烏坵不僅失去了要塞堡壘的軍事功能,連水、電、消防等基本民生問題都每況愈下,「火災無法撲滅、用水難以自足、緊急醫療缺乏,遑論抵抗戰火。」

事情得從2015年說起,當時國防部為改善海軍陸戰隊烏坵守備大隊駐軍官兵設施,核撥了約2.9億的經費來改善官舍,規劃興建大坵嶼3棟、小坵嶼1棟的新式營房。

「建設卻是奠基在破壞烏坵珍貴文化資產及有限的自然環境上,烏坵鄉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高丹華指出,這個建設破壞了緊急後送用的停機坪、填平了早年海軍陸戰隊徒手挖成的東沃哨攔水壩,且完全沒有改善當地居民實質的生活需求。

國防部核撥2.9億經費進行烏坵的營舍改善工程。高丹華提供

國防部核撥2.9億經費進行烏坵的營舍改善工程。高丹華提供

烏坵嶼距離台灣將近150公里,距離金門130公里,只能仰賴台中港每十五天一班的交通船往返。孫文臨攝

烏坵嶼距離台灣將近150公里,距離金門130公里,只能仰賴台中港每15天一班的交通船往返。孫文臨攝

一座撲滅不了電線走火的軍事要塞 

2018年1月2日凌晨3時,烏坵島上唯一的發電機房就因水銀燈破裂引發電線走火,卻因島上無消防單位,且軍方救災設備不足,火勢隨風勢助長燒了整夜才熄滅,也讓全島陷入無電可用的窘況。

島上電力全數仰賴該電廠的燃油發電機,因此事後軍方緊急調派發電機維持供電。所幸災害無人傷亡,事後國防部也承諾,3個月內,外離島營區發電機房設施進行總檢,並要求單位增設偵煙、溫與警監系統,未來各整建工程也須將消防設備納入規劃。監察院則強調,務必落實相關策進規劃。

東沃攔水壩原先是一個巨型的蓄水池。高丹華提供

東沃哨攔水壩原先是一個巨型的蓄水池。高丹華提供

軍方消防用水僅靠民宅空地蓄水  全島飲用水全靠台灣每月運補礦泉水

雖說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然而紙包不住火,這場火災把這座軍事要塞長年被忽視的問題燒了出來。「這場火災只是烏坵經年累月的問題之一,烏坵的交通不便、電力不穩、醫療設施缺乏、沒有學校、連水源都不足,需靠台灣每個月運送水及礦泉水來補給。」高丹華直言,如果連一場火災都無法撲滅,不用等敵軍攻打過來,這座堡壘根本會不攻自破。

高丹華說,以前的烏坵在反共救國軍時期,為抗戰做足了準備,現在烏坵島上的營舍、碉堡、道路、蓄水池等等,很多是當年阿兵哥徒手就地取材打造,「以前沒有礦泉水時,我們使用井水、雨水。」他表示,上一代的軍人費盡千辛萬苦,徒手在這座小島上挖出一座又一座的水池,必然有其道理。

不過,為了興建營舍所需的工程整地,軍方卻把原先的「東沃哨攔水壩」用廢土填平,高丹華拿出照片佐證,上頭斑駁的字跡寫著「消防水庫」,然而現在那些字已經消失。「當監委來調查時,軍方就說這裡要蓋掩體,本來就沒有使用。」他質疑,軍方規避監委調查,自圓其說。

檢視監察院調查報告,軍方回應監委調查僅表示,東沃哨攔水壩已停用20年,非所稱消防水庫,「防區無設置消防水庫,僅以民家廣場做消防儲水設施,另已配合供水系統工程,結合水櫃增編室外消防系統。」軍方認為,東沃哨攔水壩年久無使用價值,並經詢問鄉長、居民皆表示指該水壩約自1970年代就無使用。

高丹華表示,攔水壩原本的外牆上還有消防水庫等字樣,卻被廢土填平。高丹華提供

高丹華表示,攔水壩原本的外牆上還有消防水庫等字樣,卻被廢土填平。高丹華提供

過去的東沃攔水壩已經被填平,牆上的文字也被鑿除。孫文臨攝

過去的東沃哨攔水壩已經被填平,牆上的文字也被鑿除。孫文臨攝

對於這樣的答覆,高丹華完全無法接受,「消防水庫自然是緊急時刻才會使用,淤積應該要清理、破漏應該要修補,不是說擺爛、不想維護就把它填平。」他認為,就算真的多年未使用也不代表未來不會使用,「工程都還沒蓋好,火災就已經發生了,幸好這次無人傷亡,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他還說,現任鄉長是為了當鄉長才會到烏坵,過去從沒聽聞他對公共事務有具體的關懷。

高丹華強調,早期島上的軍民除了靠台灣運水,也有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但現變成要全仰賴台灣運補礦泉水,「如果哪天運補中斷,飲用水沒了、發生火災也滅不掉。」他認為,國防部美其名說要更新烏坵的營區設施,然而未經完整規劃的開發,已經導致烏坵已失去自給自足的能力,「烏坵這樣還能算是軍事要塞堡壘嗎?有辦法撐下去還是要直接投降?」

「退一步來說,烏坵是中華民國的領土,也是世界的一座小島,每個月運補上百瓶的瓶裝礦泉水,這些塑膠垃圾造成環境多大的負擔,過去美麗的海洋如今已黯淡無光。」高丹華表示,被填掉的蓄水池有其戰地文化資產的歷史價值,且那些廢土也是拆除一座文化資產中正堂而來,都只是為了更新不知有何用的營舍。

高丹華表示,烏坵唯一的醫護所設備簡陋破舊,卻沒有修護改善。高丹華提供

高丹華表示,烏坵唯一的醫護所設備簡陋破舊,卻沒有修護改善。高丹華提供

軍方為蓋休閒館將停機坪移到港邊  高丹華痛批:草率辦事罔顧人命

隨著全球暖化的影響,南北極的融冰一年比一年更快,造成海平面上升許多小島紛紛面臨滅頂的危機,然而烏坵嶼的停機坪,卻從原本的高地遷移到了與海等高的地方。

工程計畫中要興建一棟休閒館,基地鄰近既有的停機坪,因此停機坪被暫時遷移到碼頭旁的岸邊。高丹華痛批,這是罔顧人命,臨時停機坪幾乎與海平面等高,「如果風浪稍大一點,直升機就難以起降,且新的停機坪與舊的停機坪相較,距離島上的醫護所距離增加三倍以上,嚴重影響緊急醫療的運作。」

高丹華直言,倘若島上發生緊急意外,對於軍人、居民的生命危害,都可能因為這個休閒館而葬送。「不是說不要建設,但應該把錢花在烏坵真正需要的地方,而不是只蓋營舍、休閒館。」他說,「交通、醫療、教育、電力、消防、用水這些難道不比營舍重要嗎?」她認為,現在烏坵的駐軍已經沒有過往那麼多,應該更重視島嶼未來的整體規劃。

八月初受到強颱利奇馬外圍環流的影響,一艘準備駛離烏坵碼頭的工程貨船因風浪撞擊到碼頭岸堤,造成船身進水,駛離碼頭不久就發生沉船意外。所幸海軍陸戰隊派員即刻前往救援,及時將貨船上的工人接到岸上無人發生傷亡。

高丹華表示,「一個軍事要塞的碼頭沉了一艘貨船.需要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前去救援,這是基礎建設的欠缺,更是指揮管理不當。」他直言,倘若救援不幸發生意外,為國效力的兵力將因此折損。

高丹華表示,軍方便宜行事,用廢土填平了沃東攔水壩,為自圓其說才弄成掩體。孫文臨攝

高丹華表示,軍方便宜行事,用廢土填平了沃東攔水壩,為自圓其說才弄成掩體。孫文臨攝

目前烏坵全島的軍民都須仰賴台灣每月運送的瓶裝水源。高丹華提供

目前烏坵全島的軍民都須仰賴台灣每月運送的瓶裝水源。高丹華提供

軍方、地方、中央三不管的烏坵 高丹華盼更多公民一起來管

高丹華認為,現行的《環評法》允許「軍事秘密及緊急性國防工程」免環評,導致烏坵的建設工程缺乏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國防部才肆意妄為,「用廢土填掉蓄水池、在停機坪蓋健身房,誇張離譜的氾濫建設,層出不窮。」他說,「這些問題軍方當然會說是單一事件,個案處理,然而這一連串的事故,再再凸顯了烏坵整體的規劃毫無章法,且軍方管理每況愈下。」

高丹華表示,自己身為一個烏坵人,看到這些問題既生氣又傷心,「2.9億預算為什麼不改善島上的醫療硬體?為什麼不改善不便的交通基礎建設?應該問問關心烏坵的公民這座島嶼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而非丟給軍方胡搞,破壞這座小島。」他說,島上僅有一處醫護所,不僅男女混房,還得共用一處衛浴設施,而且還會病房漏水,衛生狀況不佳。

高丹華指出,最大的問題就是烏坵是一個三不管地帶,金門縣、國防部推諉卸責、官官相衛,中央政府又鞭長莫及,「導致整個規劃不僅缺乏專業,而且沒有公平正義,更毫無關懷弱勢與偏鄉。」他呼籲,政府應該正視烏坵的未來,「如果要做軍事要塞就要有堡壘營區的高度與專業,如果有名無實,那應該揭開這堵破敗的民主鐵幕,讓烏坵嶼的問題與需求被看見。」

為了因應營改工程興建休閒館,目前烏坵唯一的停機坪移到港邊幾乎與海面等高。孫文臨攝

為了因應營改工程興建休閒館,目前烏坵唯一的停機坪移到港邊幾乎與海面等高。孫文臨攝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