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常被視為生態大敵。近年最爭議的莫過於苗栗的「石虎公園」(大安濕地公園),挖除天然灌木叢改為人造林,反破壞石虎棲地。令人質疑的是,這項工程明明經「生態檢核」,為何還有破壞生態之實?
「希望把工程跟生態的橋樑建立起來。」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黃宏斌表示。他認為不是工程師「不顧」環境,往往是工程單位沒有掌握到足夠的生態訊息,加上現有生態檢核機制還不完善所致。
生態檢核機制須要再進化,幸運地,這一點已得到共識。但怎麼做更好?黃宏斌與台大水工所副研究員胡通哲以宜蘭頭城的梗枋南勢溪作為試點,希望借鏡梗枋溪經驗找出更好的「生態檢核機制」。
「棲息、覓食、繁衍、避難」均顧 生態才能回來
選上梗枋南勢溪是因為既有橫向構造物(固床工)導致河道落差過大、斷流等問題,讓生態豐富度大為下降。正值舊工程部分毀壞,需要整修。台大團隊從生態調查開始,先用電腦模擬地形、水理,重新檢視每條固床工的高度與寬度。
過去的生態檢核以營造棲地環境為主,但黃宏斌強調,「棲息、覓食、繁衍、避難」缺一不可。他以櫻花鉤吻鮭為例,成魚生存環境是14℃,但繁衍卻要在11-12℃的水溫,武陵農場就因缺乏繁衍環境,復育過程並不順利。
梗枋南勢溪有多種的迴游生物,魚、蟹、蝦都有不同的迴游習性。固床工同時兼具讓它們回溯到上游的「魚梯」功能。這讓固床工的設計更加複雜。除了注意魚種的迴游習性、跳躍高度、跳躍間的喘息空間外,黃宏斌提醒,大魚、小魚要分開行,除了流速大小、魚梯單元寬度、水深都不同,也要避免小魚可能被大魚拿去「補充營養」。
面對這麼複雜的挑戰,如何讓沒有生態背景的工程師、跟沒有工程背景的生態專家合作?黃表示,生態調查後不能僅列出保育物種,要將各生物的不同環境需求列出來,這樣工程師才能想辦法解決。
生態檢核重新出發 從規劃階段就要開始
為了讓生態檢核能及早發現問題,原則上必須從核定、規劃、設計就開始,再加上施工與維護管理,也就是工程的「全生命週期」。不僅如此,黃宏斌補充,水域關注物種的幼年期、青年期、繁衍期、老年期的生命週期也都要納入考量。他檢視目前的檢核表後發現,多數表格都不完整,計分方式也值得商榷。
黃宏斌表示,生態檢核的精神是「迴避、縮小、減輕、補償」,如地點有重要生態考量,應以迴避優先。不能迴避的話,則要縮小規模或改變設計。但現行「檢核」常流於形式,沒有完全回饋到設計變更或施工變更。
另一個問題是生態檢核沒有定義幾分叫做「及格」,這工作並不容易。黃問,如果大部分項目都得了高分,但水質酸度很高,魚蝦都無法生存,這樣算不算合格?
近年民眾環境意識高漲,工程生態檢核同時也扮演了民眾溝通的角色。公民參與和資訊公開都納入生態檢核。但黃指出,如果只是找附和團體來開會,就失去原意。另一種偏差則是,工程單位擔心害怕民眾或環保團體抗議,便循著民眾意見修正。
黃宏斌強調,缺乏實際的生態數據與量化分析的公民參與,雖然可以避掉一時的爭端,卻未必是對生態最好的途徑。建置更完整、公開的生態資料庫,民眾、環保、生態、和工程人員才能走向良性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