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進口雜糧高達800萬公噸,其中250萬公噸的大豆,99%是基因改造大豆。替代進口縮短食物里程,農委會農糧署2016年即積極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水稻轉作雜糧及休耕地活化,輔導農民擴大生產雜糧作物。雖然生產技術、設備都沒問題,但是如何獲得消費者青睞、將產品推到餐桌上,更是關鍵。
為展現國產大豆多樣化的食用性及提高消費量,農糧署、中華民國農會、城邦集團今(20日)於台北城邦書房召開「食豆煮易」記者會,公布國產大豆網路食譜募集成果,現場發表網友從超過百道國產大豆創意料理中,票選的前十名人氣料理食譜,也示範國產大豆美味料理,國產大豆入菜真的很簡單!
大豆泛指黃豆與黑豆。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馬聿安分析,日本每人、每年吃掉6公斤大豆,台灣每人每年吃掉10公斤大豆,而西方沒有食用大豆的飲食傳統,基改大豆不是為了給人食用,而是作為飼料及榨油。因此,應選擇具產銷履歷或有機驗證等可溯源、驗明正身的產品,或是選擇國產黃豆、黑豆,確保是非基改作物。
國產大豆非基改 食物里程短 護土壤顧環境
「台灣的大豆最棒的一點是新鮮,它減少從國外進口長途運送所產生的風險,例如黃麴毒素的疑慮;既美味又安全、安心。」彰農米糧媽媽黃楷芸受訪時表示,國產大豆非基改,減少食物里程;在台灣生產的大豆,對消費者深具情感連結。
他會帶著孩子參與契作田採收,讓孩子在田裡奔跑,觀察大豆在田裡成長,回到家裡在餐桌上吃到它時,感受很不同。「倒不是說進口一定不好,但國產大豆在土地情感連結和食農教育上,對孩子重要而有意義。」
進口「黃小玉」(編按:業界對黃豆、小麥、玉米三種雜糧作物的通稱)這麼便宜,國產雜糧至今只佔進口雜糧6%,為何還需推國產雜糧?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說,首先是替代進口,鼓勵國人支持、多使用,就不需進口這麼多雜糧,尤其是台灣生產的大豆都是非基改,而且食物里程短,與餐桌近距離接觸,新鮮安全又美味,具備很多優點。
生產國產大豆看似成本高,卻對環境有好處。蘇茂祥舉例,台灣許多農地一年兩作,與其兩期都種植水稻,一期水稻、一期雜糧的水旱輪作,對土壤、環境好,病蟲害也最少,是最好的選項。不過,鼓勵農民改種之餘,國人愛用國產大豆,才能成為支持農民的力量。
農糧署積極輔導農民推動「集團產區」、「契作契銷」,安石大豆整理集貨場即為一例。場長謝明拴受訪時表示,他以150公頃土地,和食品大廠契作生產八種品系的大豆,土地是與地主簽約合作,提供機器播種、採收,過程中提供栽培管理的技術傳授收成後議定價格。「現在的做法不是種來等著賣,而是和業者簽約、種他們需要的產品。」
謝明拴說,取得有機或產銷履歷驗證,又能獲得對地補貼,降低生產成本,消費者間接受惠;而且吃雜糧使身體健康,他的父親及叔叔活到102歲、99歲,秘訣就是吃雜糧。「鼓勵民眾吃國產雜糧,會讓健保局變有錢,因為國民少生病!」
他建議各項料理大豆品系,蜜漬豆可選台南十號、台南八號、高雄七號,因為顆粒較大;鮭魚炒飯高雄選十號、台南十號;台南十號黃豆適合燉煮豬排或牛肉;製作味噌使用台南十號;黑豆味噌使用台南五號。
網友票選十大人氣料理 「豆美食」輕鬆上手
大豆的用途十分多元,包括製造醬油、蜜汁黑豆、豆芽、豆腐、黑豆粉、豆乳、豆漿等。大豆料理難嗎?城邦文化集團於台灣好食材網站進行的「國產大豆網路食譜募集票選活動」,兩個月募集133道食譜,並由網友票選十道人氣料理,也於記者會公開,並由黃楷芸與蘇茂祥現場示範炒青仁黑豆製作黑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