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風場「海洋風電」的啟用宣告了離岸風電下一階段的開始,2020年起5.5GW的離岸風場陸續進場。而2026年後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將以10年規劃10GW出現。台灣從未有過的「浮動式」風機也已經摩拳擦掌等著入場,他們能在這波競爭中勝出,並引領台灣的離岸風場往深海發展嗎?
早在2017年,歐風能源(EOLFI)就以「台海桃園(W1N)離岸風力發電計畫」闖關環評。以不用打樁、噪音少做為強項。劣勢則在價位高,難以在競標中勝出。但對於後者,歐風能源公司總經理鍾弘錦另有一番解讀。
鍾弘錦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他分析浮動式風機的價格、國產化與建置,展現加入離岸風場戰局的決心。
比低價:50米深海優勢高 發電時數更好
2018年,沃旭與海龍風場以每度2.2-2.5元的競標價格取得風場併網資格。那麼,浮動式風機能開出更低價嗎?
鍾弘錦指出,水深20米的地方,浮動式風機發電成本確實比不上固定式風機。但到了水深40-50米以上深度的水域,固定式的成本就會變得很高,浮動式的明顯優勢就會出來。
他解釋,浮動式雖然較貴,但越外海的風力越穩定,可發電的小時數高,平均一度電的價格就會變便宜,未必會輸固定式風機。這一點從歐洲近期的風電競標,浮動式風機開始勝出就可以知道。
彰化外海是我國目前潛力最佳的離岸風場,原因是海底的雲彰隆起讓這裡擁有「離海遠、水深淺」的優勢。不過,鍾弘錦指出,來自這裡的風電都要從雲林、彰化附近併入台電電網,容量上將會有所限制。以浮動式風機來說,就不會受到這個水深限制,在其他區域建置,也不會過於集中併網。
比國產化:浮台基礎九成MIT台灣製造
為了讓離岸風機產業在台生根,政府強力要求開發商必須符合在地產業關聯,也就是所謂的國產化。這項政策扶植的在地產業鏈包括風機、水下基礎等。但鍾弘錦並不擔心。他表示,浮動式與固定式所採用的風機本體並無二致,差異是在浮台,而他確認超過90%的浮台都可以在台灣製造。
他解釋,浮台材質分鋼板、混凝土兩種。要讓浮台在海洋環境中使用20年以上,需要很高技術等級的鋼板焊接。又例如採預鑄混凝土,也需要高標準的混凝土技術,以避免裡面的鋼筋碰到海水而鏽蝕。國內不僅具備這兩類的技術,價格也具競爭力,甚至可以出口國外。
比施工:陸地製造為主 受海象影響少
關於浮動式風機,鍾弘錦指出另一個優勢,即是浮台的建置過程都在陸地上——浮台是中空的,建置完成後,用拖船拖往海上即可。這代表施工時程絕大多數時間不受海上風浪影響。
他說明,由於東北季風風力強勁,台灣每年約有五個月無法進行海上施工。再加上,固定式風機需要租用很大的工作船,以便進行打樁,這都是浮動式風機不需要的項目。
上看浮動式風機10GW潛力 第一關仍是環評
鍾弘錦說,歐風預估台灣西海岸的浮動式風機潛能,至少10GW以上。未來,不一定只有歐風能源能做浮動式風機,其他開發商也可能加入浮動式風機市場。但歐風贏在起跑點,他有信心可以提出更好的價格。
不過,在進入能源局評選之前,還有一關,那就是環評。鍾弘錦解釋,台海桃園(W1N)是因為跟兩岸直航航道重疊而被退回釐清。對於環評,相關規劃已經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