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App我種樹 螞蟻森林是如何茁壯的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你用App我種樹 螞蟻森林是如何茁壯的

2019年12月05日
文:王晨(中外對話編輯助理)
獲得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的「螞蟻森林」為什麼能在中國獲得成功,又是否具有可複製性?

內蒙古庫布齊的螞蟻森林49號沙柳林。圖片來源:Alamy

被中國億萬網民喜愛的手機程式支付寶螞蟻森林(下文簡稱「螞蟻森林」)在聯合國接連獲得環境榮譽。繼9月19日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後,它又在一周之內因為「利用數字技術擴大氣候行動規模」,獲得2019年聯合國全球氣候行動獎。

作為一個內嵌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App裡的應用, 螞蟻森林可以記錄用戶的「低碳」行為,量化為虛擬綠色能量。用戶可以用這種綠色能量在程式裡種植虛擬樹,而當虛擬樹隨著能量的積累長大時,用戶能夠委託支付寶去種植一棵真樹。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英格爾・安德森稱螞蟻森林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創新,「螞蟻森林用科技把人和環境連接起來,讓每個個體都能參與到保護地球的行動中,這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支付寶螞蟻森林介面。圖片來源:螞蟻森林微博

螞蟻森林火了

上線於2016年8月底的螞蟻森林,將低碳行為記錄進個人的「碳帳戶」,由螞蟻金服與中國北京環境交易所 (CBEEX)合作研發的一套算法量化成為「綠色能量」。

算法依據的是步行或騎共享單車、線上辦公、電子支付、免餐具的外賣訂單等可被各種App記錄的個體行為,並或多或少帶有減少資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作用。支付寶將各個App的數據接入,作為螞蟻森林的計算依據。

支付寶帳戶中的虛擬樹隨著能量的積累而長大到一定程度,用戶就能選擇在現實中種一棵樹,或守護相應面積的保護地。程式根據梭梭樹、檸條、樟子鬆等樹木的種植難度與消耗計算出能量值,用戶使用相應的能量值就可以種植,並獲得象徵著環保成就的電子證書。種樹環節由螞蟻森林出資,聯合地方政府、專業機構和公司及當地農牧民進行種植與維護。

螞蟻森林也有一定的社交遊戲屬性。用戶的綠色能量被設置為會在產生72小時後消失。用戶要及時點擊「收集」能量,也可以幫好友收取即將消失的能量或「澆水」。對於用戶來說,低碳生活從形而上的概念變成了真實存在的林木,而支付寶也隨著螞蟻森林受到大眾喜愛,獲得了更多的用戶活躍度及用戶黏著度。

螞蟻森林一經上線便馬上爆紅,2017年1月用戶數量就已經超過2億,到了今年四月用戶數量就已經突破5億。越來越多的生活類服務也與螞蟻森林實現數據對接,例如回收手機、綠色辦公(無紙化辦公或線上會議)、綠色包裹(在使用環保快遞袋或無膠帶紙箱的商家購物)、電子閱讀等。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課題組發布的《互聯網平台背景下公眾低碳生活方式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螞蟻森林已經在中國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種植了1.22億棵樹,減少790萬噸碳排放。

25歲的在學碩士賴小雪(化名)從2017年初就開始使用螞蟻森林,至今已經獲得12個環保證書。 「剛好那段時間經常去爬山,走很多路,並積累了『綠色能量』。而且我覺得以後在沙漠有一棵我種的樹還蠻酷的。」賴小雪說。

從虛擬能量到真實森林

中國民眾對氣候變遷的認知程度與行動力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斷層」。 2017年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的研究報告發現,有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正在發生,但只有27.5%的受訪者願意為自身產生的碳排放全價買單。研究項目負責人王彬彬認為:「應當用更加淺顯易懂的方式引導(民眾)產生實際行動,這個實際行動一定要是門檻非常低且易於操作的。」 

與此同時,中國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在2016年3月就將建構綠色金融體系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正式聯合印發文件支持發展綠色金融,以及各類碳金融產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螞蟻森林的誕生似乎水到渠成。螞蟻森林工作人員王玲告訴中外對話,團隊開始也沒有想到這個綠色倡議會吸引到數以億計的用戶來參與。

「每個人都有做好事的善心,但囿於現實條件,比如在城市的白領即使心繫自然環境,也可能沒有時間去當地種一棵樹。螞蟻森林的模式匯集用戶的生活點滴,讓大家看到切實的改變,包括公眾綠色低碳意識的提高和對當地環境的改善等。」王玲說。

用戶滿意度調查顯示,超過 90% 的活躍用戶是出於個人興趣開設螞蟻森林帳戶,而不是通過推廣介紹。有超過 50% 的用戶喜歡其推廣環保的公益性質。 

為了用戶更真實的體驗感,螞蟻森林除了在界面內提供種植區域的衛星圖片外,還從2017年開始邀請用戶去現場看樹。迄今已經連續三年邀請用戶參與春種活動。

支付寶龐大的用戶量(已超過12億)為螞蟻森林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用戶基礎,而螞蟻森林的成功對支付寶也起到了「反哺」作用。用戶在螞蟻森林收集「能量」,進行網絡社交和完成任務,進而增加了對支付寶的使用頻率。螞蟻森林上線半年後,支付寶2017年一季度末的日活躍用戶就上漲了40%。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鄧國勝認為,企業因為實踐社會責任獲得更多用戶青睞,甚至帶來附加的商業價值,是一種既能達到公益環保目的,又能為企業提供公益動力的雙贏的、可持續的方式。

不過,一些專家對於在缺水的沙漠進行人工造林的可持續性表達擔憂。還有人認為,恢復退化的森林才是更可持續的策略。事實上,在中國西北沙漠種植的樹木(或大灌木叢),例如梭梭樹(學名:Haloxylon ammodendron)對乾旱天氣的耐受性就很高,並採用了新興的技術來最大程度地減少灌溉需求。

螞蟻森林能走多遠?

螞蟻森林的公眾參與模式已經在其他國家落地。

近年森林覆蓋率下降嚴重的菲律賓,在7月正式啟動菲律賓版「螞蟻森林」。其最大行動支付平台GCash在螞蟻金服的技術支持下,聯合菲律賓環境與自然資源部、環保公益組織等,計劃未來365天內在境內種下36.5萬棵樹。王玲透露,GCash forest目前已經積累了130萬用戶,在10月12日種下了第一批樹。

不過鄧國勝認為,這樣的「技術+環保」的模式其實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在於受眾類型,年輕人明顯在螞蟻森林中佔有更大比重。在2017年披露的螞蟻森林用戶數據顯示,28歲以下的用戶占到螞蟻森林總用戶的60%,50歲以上的用戶則不到20%。

「這樣的模式參與的年輕人更多,他們也更容易掌握遊戲規則。但年紀大一些的人,或者是一些農村地區的群眾,參與度就不是那麼高。」鄧國勝說道。

此外,一些分析認為螞蟻森林僅僅核算用戶低碳行為而忽略其高碳行為的「碳帳戶」記錄模式具有不合理性:「平時特別高碳的用戶刻意通過一些低碳行為就可獲得碳積分獎勵」 而嚴肅的碳帳戶管理需要對個人碳排放總量進行核算和控制。 

鄧國勝同時指出,經營此類科技產品還需要不停地推出新功能、新版塊,才能維持用戶興趣。王玲介紹,螞蟻森林在不斷進行更新,新玩法也在不斷上線。今年世界環境日新上線的「公益林」功能,就利用明星、企業、高校或者社會機構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激勵用戶拿出自己的一些能量為其公益林「澆水」,種下的樹木不歸於用戶個人名下。截至 2019 年 8 月,螞蟻森林公益林參與的用戶人數已經超過 2000 萬,累計澆水次數已經超過 9300 萬次。

鄧國勝表示,支付寶為螞蟻森林投入的大量人力、財力,一般的環保項目很難做到。因此,螞蟻森林的可複製性,還有待商榷。 「但螞蟻森林的創新精神值得肯定,希望各界都發揮創新力量,探索出更多樣的環保路徑。」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螞蟻森林何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