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入侵 魚虎如何成為台灣生態殺手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全面入侵 魚虎如何成為台灣生態殺手

2019年12月16日
公視記者 張岱屏 陳添寶 顏子惟

這幾年,有一種水中刺客,悄悄地侵入台灣各大水庫、湖泊、溪流和濕地,漁民稱為牠為魚虎,學名是小盾鱧。魚虎的原棲地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最大可以長到150公分,體重可達20公斤,幼魚體色鮮豔,飼養容易,早年被當成觀賞魚引入台灣販賣,因為任意放流,而進入自然環境中。

魚虎早年被當成觀賞魚引入台灣販賣,因為任意放流,而進入自然環境中。
魚虎早年被當成觀賞魚引入台灣販賣,因為任意放流,而進入自然環境中。

魚虎最早被發現,是在南部水域,包括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屏東龍鑾潭、南投日月潭等水域,都受到魚虎危害。近年來日月潭的漁民發現,魚虎數量越來越多,體型也越來越大,常常攻擊湖裡的其他魚類。學者也發現,牠們漸漸入侵北部溪流。

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教授曾晴賢的研究團隊,每個月都會到苗栗景山溪做魚類調查,調查人員在短短100多公尺的河段,一下子就捕撈到3、40條還沒成熟的魚虎。

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進行溪流魚類調查。
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進行溪流魚類調查。

清大生資所研究生陳學志,將捕撈到的魚虎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檢測,解剖發現,魚虎愛吃的大多都是原生種的魚蝦,包括石(魚賓)、馬口魚、粗糙沼蝦等,外來種的吳郭魚、藍寶石反而不太愛吃。陳學志是馬來西亞人,魚虎在他的家鄉叫多曼魚,是高檔美味的食材,沒想到來了台灣卻成了生態殺手。

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檢測,解剖發現,魚虎愛吃的大多都是原生種的魚蝦。
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檢測,解剖發現,魚虎愛吃的大多都是原生種的魚蝦。

魚虎不但危及生態也威脅養殖產業,苗栗縣西湖鄉一家養殖場,引用西湖溪的水來養殖泰國蝦,今年疑似魚虎隨著溪水入侵魚塭,蝦子被魚虎一掃而光,損失慘重。

這幾年在南投縣政府補助下,日月潭漁民以延繩釣等方式,盡可能捕捉魚虎,也很注意隨著氣候變遷、水溫上升,魚虎是否有繁殖情況。2016年是暖冬,魚虎在日月潭大量繁衍,鄭智民父女倆總共捉了2000多條幼魚。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則發現,台灣原生種的鱸鰻,或許是抑制魚虎的剋星。

有些外來魚種來自國外,但有些原本生存在台灣的魚類,因為被人放流到不屬於牠的環境,也成了強勢的入侵者。何氏棘魞原本生存在高屏溪及東部河域,這幾年疑似有愛好擬餌釣的釣客,為了更方便體驗釣大魚的手感,把何氏棘魞放流到西部各大河川,曾晴賢發現包括濁水溪、大甲溪、頭前溪,現在滿滿的都是何氏棘魞。

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發現,台灣原生種的鱸鰻,或許是抑制魚虎的剋星。
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發現,台灣原生種的鱸鰻,或許是抑制魚虎的剋星。

研究人員一一測量捕撈起的魚類,何氏棘魞體型比較大,原生種的苦花、溪哥、石(魚賓)難以與牠競爭,數量越來越少。曾晴賢在頭前溪做魚類調查20多年,他指出,過去頭前溪原生物種非常豐富,可以調查到的魚蝦蟹類,有20幾種,近年來外來魚種問題越來越嚴重,調查到的魚類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外來魚類,也有些魚像是泥鰍,短期間突然暴增,很明顯是被人放生的。這些養殖場的魚被人隨便放流,很可能導致寄生蟲等疾病,在自然河川中擴散。

基隆和平島的海鮮街,每到週末都會有宗教團體或愛好放生的人士,來購買活魚,有些是沿海捕撈的竹筴魚、鯖魚,有些則是人工養殖的龍虎斑、紅鼓魚。我們看到有放生人士向商家買一整桶的龍虎斑,秤重之後搬上漁船,準備和其他的魚一起放生。放生的人或許覺得,這麼做完全是基於慈悲心,卻不知道放流錯誤的魚種,將造成生態的大麻煩。

放生的人或許覺得這是慈悲心,卻不知道放流錯誤的魚種,將造成生態的大麻煩。
放生的人或許覺得這是慈悲心,卻不知道放流錯誤的魚種,將造成生態的大麻煩。

龍虎斑是由龍膽石斑與老虎斑人工雜交配出來的養殖魚種,本來不存於自然海域,但是近年來因為放生人士不斷放流,現在基隆附近海域都可以看到,甚至入侵潮境海洋保護區。根據馬來西亞的研究,這種人工雜交的魚,只要環境適合就可以自然繁殖,在野外建立族群並擴散。為了防範龍虎斑進一步蔓延,國家海洋研究院副研究員廖運志等人號召潛水志工,在潮境保護區進行為期一年的龍虎斑移除計畫。

如果不當的放生行為持續進行,再怎麼移除,恐怕也很難阻止生態浩劫。事實上,農委會漁業署在2011年訂定「水產動物增殖放流限制及應遵行事項」,在海洋、潮間或潟湖放流動物,都必須向漁政機關申請。沒經過申請就任意放流,依照漁業法可處罰三萬到十五萬。另外在淡水水域的部分,除了在水庫或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對任意放生行為幾乎是無法可管,目前只有台中市與南投縣兩個縣市政府,針對放生有訂定自治條例,但規定有沒有落實卻是一大問題。

在某些封溪護魚的河段,外來種的數量已經遠多於原生魚種。北部的淡水河流域,從上游到下游,幾乎都被外來魚種攻陷。台灣休閒漁業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左承偉在基隆河友蚋溪做調查,採集起來的魚有八成都是吳郭魚、藍寶石、花羅漢這些外來種魚,其中以花羅漢為最大宗。花羅漢原本也是觀賞魚,卻被人隨意棄置,在基隆河大量繁殖。左承偉建議可以考慮在部分封溪河段,適度開放讓釣客移除外來種。

花羅漢原本也是觀賞魚,卻被人隨意棄置,在基隆河大量繁殖。
花羅漢原本也是觀賞魚,卻被人隨意棄置,在基隆河大量繁殖。

除了任意放生,河川溝渠化也助長外來種蔓延。左承偉指出,相較於原生種魚類,這些外來種往往更適合生存在水溫高、氧氣含量低、水質混濁的環境,當河川越來越水泥化,就營造了一個讓原生種滅亡、外來種快速擴張的環境。然而台灣的各種河川工程,很少從生態觀點出發去關注原生物種的生存。

從北到南、從溪流到海洋,外來種魚類的入侵,是個全面性且難以收拾的麻煩,威脅著水域的生態多樣性。要解決外來種問題,民眾與社區都必須配合,停止任意放流,政府也應該更積極面對問題,與民間合作找出防治或移除對策。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全面入侵】

12/16(一) 22:00首播
12/20(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