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塑膠很純…… 全台最大水上裝置藝術 「愛之鯨」矗立愛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這批塑膠很純…… 全台最大水上裝置藝術 「愛之鯨」矗立愛河

2020年02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以15噸回收塑膠廢棄物組裝而成的大型鯨魚裝置藝術,1月下旬在高雄愛河亮相。名為「愛河.愛之鯨」的裝置藝術計畫,由新象活動推展中心發起,邀請美國建築設計團隊 StudioKCA創作設計,結合台灣鋼構技術並與高雄市環保局合作,將回收的塑膠垃圾打造成全台最大的水上裝置藝術。


愛之鯨大型裝置藝術,於愛河七賢橋旁展出至3月31日。攝影:李育琴

巨大座頭鯨藍白色的形象從愛河水面躍起,配合愛河旁的高雄燈會,近日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賞拍照。從鯨魚身上可見各種回收塑膠製品組合而成,有各式塑膠籃、桶子、塑膠椅、兒童玩具車等。

StudioKCA創作的鯨魚裝置藝術,曾在比利時布魯日和新加坡等城市展出,這次高雄的作品更大型,是以15噸回收廢棄物所組成。建築師柯杰生(Jason Klimoski)指出,城市所生產的塑膠垃圾,最終流向了海洋,危害海洋生物,因此計畫構想在城市中,設計出以塑膠廢棄物組成大型鯨魚作品,希望能引起民眾關注海洋廢棄物的問題。

作品於今年1月在愛河亮相展示前,主辦單位與高雄市政府合作舉辦了淨灘和海洋生態解說活動,分別在旗津和壽山動物園帶領民眾進行淨灘及海洋環境教育推廣。昨(2)日並於高雄市總圖舉辦環保研習講座,由湧升流環境教育創辦人李東霖分享海洋垃圾現況,探討台灣成功的資源回收為何無法解決海洋垃圾問題。

海洋塑膠垃圾無奇不有,從淨灘活動中可見寶特瓶、吸管、咖啡外帶杯,更有玩具、牙刷、打火機等等,保麗龍和漁具也是大宗。根據統計,每一分鐘就有一部垃圾車能承載的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每年海洋中增加的垃圾來到800萬至1300萬噸。

StudioKCA指出,這些漂浮於全球海域的塑膠垃圾,達到1.5億噸,比起全球8萬頭海洋中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座頭鯨的總重量還要重!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環境。

根據台灣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2019年的分析研究發現,台灣四周海域所發現的廢棄物中,91.6%為塑膠製品,且將近70%來自飲食所用的一次性餐具,如食物包裝、吸管、塑膠杯、免洗餐具、塑膠袋等。


荒野保護協會公佈2019年ICC淨灘數據。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台灣有傲人的資源回收率,超過58%的垃圾都進到回收場,且寶特回收甚至達到95%,但為何海洋中還是有這麼多來自台灣的塑膠垃圾呢?

「因為我們一次性塑膠用品使用量實在太高了!」李東霖說明,光是5%未妥善回收的寶特瓶,就達到2.7億支。「源頭減量才是減少海洋垃圾的方法。」

台灣人每日垃圾生產量約為2公斤,全台每天就有高達4.6噸垃圾,而每人每年的塑膠袋使用量更是超過700個。這些一次性使用的塑膠用品有效減量,才能改善海洋廢棄物的問題。

李東霖指出,從歷年淨灘的垃圾統計數據中發現,2019年吸管和塑膠袋的數量下滑,顯示政府推動的限塑政策確實發揮的作用。

他鼓勵民眾可透過減塑生活、塑膠袋重複利用等的生活習慣,減少塑膠垃圾的產生。許多新創團隊推出的食器租借行動,也可協助我們減少一次性塑膠飲食容器的使用。如愛之鯨的海洋廢棄物的藝術創作,則透過教育推廣,讓更多人知道海洋垃圾的問題,進而付諸行動,共同守護海洋生態環境。

新象活動推展中心近日亦舉辦愛之鯨攝影比賽和生態影展,邀請民眾前往愛河七賢橋旁欣賞藝術作品及觀賞電影,一起關注海洋污染問題,並實際付諸行動,生活減塑愛護海洋。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