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紫苞舌蘭的號召 當瀕絕物種遇到婆婆媽媽 「蘭花之島」指日可待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蘭嶼紫苞舌蘭的號召 當瀕絕物種遇到婆婆媽媽 「蘭花之島」指日可待

綠網中的植物系列報導

2020年02月21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南投報導

若說葦草蘭是台灣本島田邊常見的蘭科植物,蘭嶼田裡則是紫苞舌蘭。以女性為主的農事場域,在田埂留下紫苞舌蘭、百合花,是犒賞自己、自我表述的方式。經過多年引回瀕絕的紫苞舌蘭,蘭嶼居民不落人後,與研究團隊攜手,號召當地民眾,要把紫苞舌蘭種回住家附近的水芋田和溪邊,重現蘭花之島的榮光。

紫苞舌蘭原是蘭嶼常見的蘭花,性喜水,水芋田邊、溪邊常見其蹤影。攝影:李權裕
紫苞舌蘭原是蘭嶼常見的蘭花,性喜水,水芋田邊、溪邊常見其蹤影。攝影:李權裕

紫苞舌蘭從失落到引回 牽動社區情感

蘭嶼之所以為蘭嶼,和島上種類、數量極其繁多的蘭科植物有關。過去滿坑滿谷的蘭花,因為台灣園藝商人收購,採蘭成了當地重要生計與收入。紫苞舌蘭這個蘭嶼居民記憶中的里山物種,也由於花形美麗無法倖免;人類濫採之餘,再加上棲地破壞開發,讓族群萬劫不復,僅零星存於溪邊峭壁、森林深處。

原以為採之不竭的蘭花,不知不覺間消失,蘭嶼的名字也跟著失去脈絡。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也於2012年啟動一連串復育計畫,加快紫苞舌蘭及瀕絕物種繁衍復育腳步。這幾年更陸續將培育的植株種回原棲地,今年紫苞舌蘭自然繁殖數量已超過種下的個體,具有非凡的意義。

「當初看文獻、採集標本的紀錄,以及類似的棲地環境,曾經在哪裡有,就去那些地方種,結果其他棲地種的存活率不高,但是現存族群的區域是比較高的,復育的紫苞舌蘭也慢慢從西部拓展到東部。」計畫執行者特生中心植物組助理研究員李權裕說。

為了復育紫苞舌蘭,這些年來李權裕常往返南投、蘭嶼,揹著紫苞舌蘭種苗,種回原棲地。圖片來源:李權裕提供
為了復育紫苞舌蘭,這些年來李權裕常往返南投、蘭嶼,揹著紫苞舌蘭種苗,種回原棲地。圖片來源:李權裕提供

經過幾年來引回,溪谷兩側已有小苗生長,令研究人員既興奮又感動。攝影:李權裕
經過幾年來引回,溪谷兩側已有小苗生長,令研究人員既興奮又感動。攝影:李權裕

眼見復育已具成效,原以為做到這裡可以結案了,出乎意料的是,當地人看過紫苞舌蘭復育紀錄片《絕處逢生》後,問:「為何是你們做,不是我們做?」這一問,敲開了社區合作之門。

2018年啟動的國土綠網建置計畫,挹注三年紫苞舌蘭復育計畫經費,結合社區,讓原生植物保育在地方扎根的合作模式得以實現。研究團隊讓當地社區揪團、結合學校、社區,以及有興趣的婆婆媽媽一起來種,至今集合上百人參與。

發起這項行動的人,是暱稱「小美」的孫婉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獲得一袋小苗,進而發展出意想不到的結果。

復育紫苞舌蘭 社區居民來「+1」

孫婉菱是東清社區居民,幾年前,有一次在路上巧遇《絕處逢生》拍攝隊伍以及特生中心研究人員,詢問之下得知是帶著小苗上山種植紫苞舌蘭。於是他開口跟研究人員索取,果真如願得到一袋小苗。

當他從溪邊回家途中,遇到每位認識的人,都問他為何有這些小苗、能不能送他幾棵或以後種活了能不能分他幾棵?由於詢問度高、反映熱切,讓他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了解居民種回紫苞舌蘭的意願。

於是去年11月,他寫了一段簡短的話,放在自己臉書上,詢問若免費贈送紫苞舌蘭小苗,有沒有人願意種?而且僅限蘭嶼居民。沒想到這則貼文獲得不少「+1」的留言。但這只是起點,「+1」之餘,他設計了一份詳細的問卷,除了確認是蘭嶼居民,還要調查是否真心想照顧紫苞舌蘭、不會賣掉它。李權裕即舉白花蝴蝶蘭的例子,雖然也種回棲地,但繁衍種植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收購的速度。

確認當地居民這件工作很費時,孫婉菱是台北小孩,隨著達悟族的先生移居蘭嶼,無法分辨留言者是否為蘭嶼當地人。幸好有他先生從旁協助,指認了當地居民;但實際完成問卷填寫的人只有59位。

為了確認對方的心意,他在問卷設計了多道題目,他以選擇題的方式詢問參與動機,設計了許多選項,其中一項是「幫助蘭嶼復育是件很熱血的事情」,就是希望能找到願意為蘭嶼盡一份心力的人。

問卷中還有一項「是否知道什麼是基因雜交?」他解釋,特生中心引回的種原確定來自當地野外族群、值得信任;但希望民眾不要從蘭嶼島外其他的地區帶回來的園藝種,污染了原生種的基因;而參與者只須確實遵守「不攜出,也不從外地帶回紫苞舌蘭」的要求,就可避免。

除了臉書族群,孫婉菱也期待能親自訪問不使用臉書、家裡有田的長輩;但繁忙的工作使他分身乏術。研究人員安慰他說,現在野外的族群數已經健全,該進入深層保育的階段、將保育的概念往下紮根。例如,當孩子們參與紫苞舌蘭以及伴生植物復育後,即使種下的紫苞舌蘭活不了,保育概念早已深植腦海。

孫婉菱於椰油國小宣導紫苞舌蘭復育,期待保育概念向下紮根,培養孩子的保育概念。圖片來源:孫婉菱提供
孫婉菱於朗島國小宣導紫苞舌蘭復育,期待保育概念向下紮根,培養孩子的保育概念。圖片來源:孫婉菱提供

孫婉菱觀察,因為紫苞舌蘭,居民也關切起除草劑的議題。種紫苞舌蘭的土地,是不能使用除草劑的;有些長輩因無力耕種,即使土地廢耕,仍會使用除草劑、殺蟲藥來整理田地、避免毒蛇造訪,一旦種植紫苞舌蘭,他們就會彼此提醒,不能使用這些化學藥劑。

「恢復蘭花之島的榮景」不僅是孫婉菱的心願,更是許多蘭嶼人殷切渴望的事。他說,過去復育百合花,使得島上百合花又多又美;但蘭嶼畢竟是蘭花之島,種回蘭花更有意義。雖然過去蘭嶼是以白花蝴蝶蘭為代表,但紫苞舌蘭容易照顧,只要水分充足,就能長得好。

找回伴生物種 紫苞舌蘭、葦草蘭撐起保護大傘

研究團隊透過孫婉菱和當地各部落居民連結,期望能在島上成立易於親近的復育區,成為傳遞植物知識、宣導保育理念的場域。

除了紫苞舌蘭,其他如枝幹挺直、多花有香氣的粗莖麝香百合、黃穗蘭、紅花石斛、雅美萬代蘭、姬蝴蝶蘭(桃紅蝴蝶蘭)等,過去蘭嶼常見的淺山生態系成員,也將一一引回復育區,這也是居民期待的。

復育紫苞舌蘭的意義是恢復蘭花之島的榮景,一步一步引導蘭科回家。圖為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NCR極危。攝影:李權裕
復育紫苞舌蘭的意義是恢復蘭花之島的榮景,一步一步引導蘭科回家。圖為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NCR極危。攝影:李權裕

有人質疑,類似紫苞舌蘭或葦草蘭這類繁殖力強的植物,為何需投入這麼多的保育資源?李權裕解釋,引回葦草蘭和紫苞舌蘭的意義,如同保育石虎的道理,因為保育了石虎,連帶召喚淺山生態系成員回歸;透過保育惹人憐愛、美麗又有故事的蘭科植物,喚起人們對過去里山地景的回憶,同時將周邊伴生的野生物一個一個帶回來,這才是復育的重點。

和蘭嶼居民相同,他期待從紫苞舌蘭,讓蘭嶼居民重新憶起,那個曾經以蘭科植物著稱的光榮時刻。(系列報導最終篇)

山羊會吃紫苞舌蘭?
一般居民對於蘭花的印象都是長在樹上,但紫苞舌蘭卻是長在地上。種回原棲地會不會被山羊吃掉?原來當地農作物常遭羊吃、豬挖,令農民十分頭痛;居民擔心種下紫苞舌蘭也會遭遇不測,因此常問這問題;不但如此,孫婉菱到國小宣導時,孩子們也對這問題很有興趣,沒想到意外的獲得解答。
有一次,孫婉菱帶著幾株紫苞舌蘭到朗島國小宣導,上完課後,他和六年級全班同學,跟著老師在校園內四處找適合種植的地方。種植過程由於葉片太長,垂落到地面不斷摩擦,易導致葉片枯死,因此,孩子們聽從指示修剪下兩片葉片。
孩子們很想知道山羊會不會吃,於是拿著葉片餵食山羊,吃完一片葉片後,山羊不肯吃送上來的第二片,因此推測山羊可能認為紫苞舌蘭的葉片難吃,解答了民眾擔心的問題!
(影片獲學童家長同意播出,在此一併致謝!)

【蘭之島——蘭嶼的蘭花】

管唇蘭(紅頭蘭)Tuberolabium kotoense,NVU易危。攝影:李權裕
管唇蘭(紅頭蘭)Tuberolabium kotoense,NVU易危。攝影:李權裕

紅花石斛 Dendrobium goldschmidtianum,NNT近危。攝影:陳奕銘
紅花石斛 Dendrobium goldschmidtianum,NNT近危。攝影:陳奕銘

黃穗蘭 Dendrochilum uncatum,NVU易危。攝影:陳奕銘
黃穗蘭 Dendrochilum uncatum,NVU易危。攝影:陳奕銘

雅美萬代蘭 Vanda lamellata,NVU易危。攝影:陳奕銘
雅美萬代蘭 Vanda lamellata,NVU易危。攝影:陳奕銘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