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蘇花高帶動經濟的工業發展邏輯,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在「誰要蘇花高?」公聽會上,提出發展大眾運輸系統、恢復海岸風貌、提升原住民文化價值、培育軟體人才等,東部經濟發展因子,加強花東的競爭力。
鍾寶珠表示,花蓮一直喊窮,失業率高,但是事實上,過去幾年政府投資花蓮的經費,已經超過300億元,但是這些經費都與公路建設有關,由此可見,公路建設不等同於經濟發展。她指出台九線與台11線的拓寬,周邊民眾並未獲利,以及人口負成長的事實來證明。
花蓮未來的發展究竟要向西看,還是向東看?向西部看,以工業發展的思考邏輯,十大建設為花蓮帶來的花蓮港,帶來了砂石業、礦業、水泥業、造紙廠,數十年來,東沙北運造成海岸退縮。花蓮有了這些產業,為何失業率還是這麼高?她希望人們能夠向東看,看見花蓮在環太平洋資源帶國際舞台上的角色。
鍾寶珠提出4項花蓮發展的因子:
發展大眾運輸工具:台鐵已於8日推出傾斜式列車,花蓮到台北只需2個小時。民眾應想想,究竟什麼交通工具才能為花蓮帶來更多的客人?是10年後的6萬輛汽車,還是每小時一班,帶來上千人的火車?她也提出將車站轉型為旅客服務中心,發展花東地區的縱谷觀光策略。
恢復海岸風貌:美侖、光華工業區,不僅造成海岸退縮,如今大理石業也已萎縮,她認為花蓮沒有海岸就沒有觀光,經濟部應重新調整花蓮產業的發展方向。
提升原住民文化價值:目前遊客對於原住民的文化是消費性的,鍾寶珠指出,原住民文化的價值提升,不是一條高速公路可以做到。原住民部落、遺址,甚至南島語族的研究,都是讓人民學習以及發展國際觀光的機會。
培育景觀、軟體人才:花蓮的競爭力不在花蓮的消波塊、或財團進駐蓋的高樓,花蓮的競爭力是其豐富的自然環境景觀,以及人文特色。培育景觀、軟體人才,讓原住民文化永續傳承,讓花蓮有機生活不讓高速公路破壞,這些才是花蓮的競爭力。
花蓮一直是台灣人眼中的後山,但是在原住民眼中,從奇萊山望去,東部美麗的地方,向著太平洋,向著前山,是前面。花蓮代表太魯閣族的帖喇‧尤道說,今後要採取不同的論述。西部人說:花蓮是後山,所以要開發;我們說:花蓮是前山,所以要保護。
帖喇‧尤道指出,蘇花高的興建漠視原住民基本法的存在,政府也未徵詢過原住民族,所有的工程問題、民眾參與問題,從來沒有向當地民眾提過。他認為,政府應投入更多資金,將現有污染產業提升,並且培養相關人才,發展人文與自然資源的特色,更要提升生活品質。他反對蘇花高這種複製式的經濟發展、反對蘇花高是唯一的經濟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