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依婷 | 環境資訊中心

孫依婷

生活光影深淺中最好不過:林梢有鳥、河清有魚。想攪和著科學思維與大地涵養塑造一個「自然生態保育帝國」。

文章列表

2023-12-19 14:07
本文特別提醒澳洲原住民及托雷斯(Torres Strait)海峽群島的讀者,文章內容包含已故人之姓名。 對澳洲東西海岸的海洋民族(saltwater people)來說,與大翅鯨有關的傳說乘載著相當重要的文化知識。已故的導師和長老哈里...
2023-12-18 16:39
孟加拉西南邊境、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之一的松達班(Sundarbans),代表物種孟加拉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傳來日漸復甦的好消息!五年前,當地孟加拉虎族群數量一度下滑,與鄰國印度和尼泊爾的老虎復育有成相比之...
2023-07-20 09:44
編按:1897年日本引入保安林制度,為保護生態系的樹林訂定伐採限制。現今,日本政府共劃有17種保安林,其中的「漁業保安林」雖然僅占總劃定面積的0.4%,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江戶時代以降,人們就知道魚群喜歡聚集在漁業保安林所在地,享受森林帶來的...
2023-06-09 09:16
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巨大危機,或許可以從非常微小的地方著手。一份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顯示,若能復育細菌、真菌、藻類與古生菌微生物群落,平均能提升植物生長率64%。科學家指出,這項發現有助於保...
2023-05-17 10:45
亞馬遜黑土(Amazonian dark earth, ADE)肥沃、含有穩定的有機質,孕育亞馬遜的豐富生態。不過,數個世紀以前,這裡還是一片貧脊。讓土壤改變的,是長居於此的美洲印第安人。 西元前450年到西元950年之間,美洲印第安...
2023-05-12 09:02
熱帶雨林又稱「地球之肺」,它有非常獨特的降雨循環系統,讓森林內的動植物獲得足夠的水。最新研究發現,森林覆蓋率的下降改變了全球三大雨林區的天氣型態。科學家希望透過這項研究,促使政府及雨林區內的農業公司投入更多資金,加強保育工作。 ...
2023-05-04 10:17
說到海藻,有人想到美食,有人想到可以利用它來吸收二氧化碳。但是,看到大西洋馬尾藻帶(Great Atlantic Sargassum Belt)可怕的規模後,令人煩惱的就是如何消滅它。於是有新創公司提出構想——用機器人收集馬尾藻,並讓它永遠...
2023-05-02 10:27
德國去年夏天(6-8月)推出9歐票(約台幣280元),一個月只要9歐元就能無限次地搭乘所有地區性火車、地鐵、電車和公車。試行後大獲好評,1日正式推出49歐元(約新台幣1660元)月票,除了幫民眾省荷包,還鼓勵利用大眾運輸,減少排碳。這項計畫...
2023-04-18 15:06
編按:今年1月《英國衛報》與德國《時代週報》刊登報導,質疑「減少毀林及森林環境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畫」(REDD+)和其他森林碳抵換計畫的成效,引起國際間一陣討論。REDD+計畫藉由富裕國家出資,協助發展中國家遏制毀林、永續管理林業資源...
2023-03-28 10:06
雀鯛是一種珊瑚礁魚,向來有「海中農夫」之稱。牠們會在海中養護一塊塊不到0.5平方公尺的小小「藻田」,靠著藻田養活自己。加勒比海地區有種雀鯛甚至會在藻田周圍「放養」體型細小的糠蝦,用蝦子的排泄物作為藻田肥料。要是有人膽敢動藻田主意,哪怕只是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