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納西、杜伊/森林碳匯為工具而非銀彈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羅伯納西、杜伊/森林碳匯為工具而非銀彈

2023年04月18日
文:羅伯・納西、杜伊(國際林業與農林研究中心); 翻譯:李明真;審校:孫依婷;稿源:Mongabay
編按:今年1月《英國衛報》與德國《時代週報》刊登報導,質疑「減少毀林及森林環境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畫」(REDD+)和其他森林碳抵換計畫的成效,引起國際間一陣討論。REDD+計畫藉由富裕國家出資,協助發展中國家遏制毀林、永續管理林業資源、保育生物多樣性與解決貧窮與不公平問題。
國際林業與農林研究中心(CIFOR-ICRAF)執行長納西(Rober Nasi)及資深科學家杜伊(Pham Thu Thuy)投書《Mongabay》指出,森林碳匯既非萬靈丹,也非漂綠,它是解決氣候危機的一種方式,人類仍需要持續復育森林和泥炭地,擴大再生能源和節能計畫的規模,並改變既有的發展模式。

為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訂定的氣候目標,我們必須大幅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用量都必須減少九成。然而,並非所有經濟部門都能完全或迅速減碳,在這種情況下,具有科學證據、公平且透明的森林碳抵換計劃(carbon offset)就能發揮作用,並且帶來其他益處。

森林可以儲存許多二氧化碳,但碳匯與碳抵換機制仍具爭議。圖片來源:Mongabay

無論是連鎖零售業和科技業,還是自由行旅客,許多公司和個人都紛紛轉向碳抵換機制來減少碳足跡,也就是透過在別處增加碳封存量(carbon storage)或減少碳排量,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我們都知道森林和樹木是減緩和調適氣候衝擊的關鍵。森林不僅能有效封存二氧化碳、孕育動植物,還能釋放水氣和吸收陽光,調節地球氣候。不僅如此,森林還能減少水土流失和洪水氾濫,提供木材和森林副產物等資源。若將林地融入農業區,則能幫助農民增加生物多樣性並減緩氣候衝擊。森林已經成為常見的碳抵換工具,其中一例就是聯合國支持的「減少毀林及森林環境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畫」(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REDD+)。

不過,如果你有在關注氣候新聞,就會知道造林種樹的碳抵換策略也招致不少批評。2023年1月18日,英國《衛報》刊登報導,質疑REDD+和其他森林碳抵換計畫的成效。緊接著在19日,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也刊出一篇報導,指出許多碳抵換專案不實,堪稱「幽靈碳抵換」。


碳抵換機制到底是氣候行動的重要工具,還是允許排放的許可?兩者皆是,還是兩者皆非?圖片來源:JuergenPM/Pixabay

碳抵換並非萬靈丹,而是一種工具

過去就有人對碳抵換提出批評。碳抵換常被視為萬靈丹,或是「漂綠」(Greenwashing)的工具。這些觀點都很容易讓人劃錯重點,將焦點放在碳抵換,而忽略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項艱鉅任務。實際上,碳抵換既非萬靈丹,也非漂綠,純粹是一種工具。沒有一種政策工具是萬靈丹,但如果跨部門的政策組合能更加一致並相互配合,那麼在推行單一政策或多重政策時,效果都會有所提升。

本文並不是要大家選邊站,而是呼籲大家不要「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當務之急是在2030年前將碳排量減少近一半,並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自然為本和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 and people-based solutions)比起以往更加重要。淨零排放的目標並非遙不可及,前提是我們必須掌握足夠的資訊並且立即採取行動。

高成效的碳抵換專案須符合幾個條件。首先,專案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必須具備排他性[1](exclusive claim)以及「外加性」[2](additionality,意指在沒有碳抵換額度的情況下,不會有減排量)。專案必須準確計算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減排量,透過信譽良好的機構取得碳抵換認證。此外,社會保障和生物多樣性價值也很重要,專案不應對當地社區和環境造成傷害。

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於2021年與美國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合作,在巴西帕拉州(Pará)設立了一個碳抵換專案。圖片來源:Flavio Forner/ASL Brazil(CC BY-NC 2.0)

REDD+計畫為森林帶來何種幫助?

十多年來,國際森林研究暨世界農林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 Research, CIFOR-ICRAF)的科學家都在研究REDD+計畫在全球施行的狀況,分析計畫效果和需要改善之處。

我們進行了全球REDD+比較研究,分析22個熱帶國家的計畫。研究結果顯示,REDD+計畫為森林帶來有限但正面的影響。對當地人民福祉的影響則不太明顯也較為複雜,但若能搭配有效且公平的獎勵,正面影響會比較明顯。影響的程度通常取決於資金規模、對森林造成的壓力大小、財政誘因和利益分享機制,尤其是當地婦女、原住民和在地社區的參與程度。

這項研究突顯了一個問題:REDD+計畫的成效仍缺乏嚴謹的影響評估。想讓森林能因計畫而更好,我們需要更多系統性的科學研究,鼓勵各國政府和專案改善監測、回報和驗證系統。

然而,這個體系是以結果為導向,評估者可能會專挑有利的數據,導致評估偏差。涉及毀林及森林退化的有力人士也會用政治化語言來解讀這些資訊。許多碳抵換專案位於偏遠地區,很難監測和驗證實際的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情況。偏遠地區面臨森林砍伐的風險較低,有人會因此質疑REDD+計劃是否真能產生「外加性」。

大規模計畫常因缺乏資金而窒礙難行。一直以來,REDD+計畫的資金僅由少部分國家和跨國機構提供,而該計畫的準備基金也即將用盡。計畫所處的國家和社區往往要負擔執行成本,但他們的貢獻卻沒有得到肯定。由於未訂定明確的支付項目、支付對象及參考水平等因素,成果論支付機制(results-based payments)無法發揮預期的驅動力。REDD+計畫在保育森林的過程中,也可能導致育林區內的原住民或傳統社區被迫遷離家園。這種情況較常發生在有土地不足問題的發展中國家。

期盼REDD+計畫帶來大轉變前,要先具備一些條件,例如想解決毀林和森林退化問題的政治意志力、充足的資金和獎金措施、公開的決策過程,透明和可靠的測量標準、回報與驗證機制,以及社會保障政策。

自2005年以來,REDD+計畫一路進展,從概念、政策工具到先導計畫,如今我們已經累積了不少經驗和數據。雖然還不完善,我們藉此改善了REDD+計畫的規劃和實施方式,提升計畫對當地的影響力。我們也清楚毀林的深層原因,例如土地所有權保障不足和對國際貿易商品的需求。研究結果顯示,若規劃和實施得當,REDD+計畫可減緩碳排放、改善森林治理,特別是對於無法快速減碳的部門。

何謂高成效的森林碳抵換計畫?

規劃和實施得當的森林碳抵換計畫能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改善森林治理情況、鼓勵保障原住民和當地社區權利,尤其是婦女的權利。

以森林為本的解決方案須包含以下要素:

  • 保護原始森林,而且是大面積的原始森林,藉此保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原住民族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他們的領域是很重要的一環
  • 改善經濟林的管理與種植方式,以提供可取代水泥和鋼鐵的建材,協助我們更快從化石燃料經濟過渡到生物經濟(bio-based economy)
  • 透過多樣化的混農林業系統,增加農業用地中的樹木,並提供當地居民更有吸引力的金錢與社會獎勵
  • 大量復育已退化的土地,增加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復育計畫跟其他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一樣,必須要與當地社區合作,並且以適合當地社區的方式進行
  • 確保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參與,建立有利益公平地分享機制

上述的每一項都能成為森林碳抵換計劃的一部分。運用這些方式來照顧土地,不僅可增加碳封存量,還能帶來許多的益處。

碳抵換只是其中一個解方

然而,光靠碳抵換機制,是無法解決氣候危機的。

我們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書中的紅心皇后,要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3]。森林和泥炭地對碳封存非常重要,我們必須持續復育這些地方,並擴大再生能源和節能計畫的規模。碳抵換機制可以作為一種工具,但絕不能淪為不作為的藉口。要達到《巴黎協定》訂定的減排目標,控制升溫不超過工業化前水準1.5°C,就必須做得更多、跑得更快。

我們需要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提高減排的政治意願,並祭出更多獎勵措施,改變讓「一切照舊」(business-as-usual)的心態。富裕國家和民眾應與當地利益相關者,共同投資於促進人與自然正向發展的活動。大量資金和獎勵措施不應用在化石燃料、農業、軍事等不永續的行為上,要轉於更合理的用途,才能邁向真正的盡責管理經濟(stewardship economy)。

註釋

[1] 排他性(Exclusive claim):碳抵消額度需滿足排他性,也就是溫室氣體計算不可以重複,例如:兩家不同的公司不能共同聲稱擁有相同的100噸碳排量,共減少了200噸碳排量。重複計算將使得暖化的狀況變得更糟。

[2] 外加性(Additionality):相較於沒有減量計畫進行的基準情境(Business-as-Usual, BAU)下,減量計畫或活動具有「外加性」。

[3]作者引述童話故事《愛麗斯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中,紅心皇后對愛麗絲說:「在這裡,你知道的,你得竭盡所能地跑,才能保持在原位。如果你想去其他地方,至少要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

作者納西博士(Robert Nasi)是國際林業與農林研究中心(CIFOR-ICRAF)的執行長。國際林業與農林研究中心成立超過75年,該組織致力運用其對樹木、森林、混農林業的知識,應對當今最迫切的全球挑戰,包含生物多樣性流失、氣候變遷、糧食安全、生計與不公平議題。
共同作者杜伊博士(Pham Thu Thuy)是CIFOR-ICRAF的資深科學家,領導該組織的氣候變遷、能源以及低碳發展團隊。他專攻森林治理的政治經濟、氣候變遷政策,包含低碳排發展策略、生態系服務給付、減少因伐林與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解決貧窮與環境關係、環境與社會正義、濕地永續管理以及社會林業、野生動物保育和社會包容。

參考資料

※ 本文經授權全文翻譯自報導,如需轉載請來信:infor@e-info.org.tw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補助廣告經費

作者

孫依婷

生活光影深淺中最好不過:林梢有鳥、河清有魚。想攪和著科學思維與大地涵養塑造一個「自然生態保育帝國」。

李明真

熱愛語言,也熱愛翻譯,期許能透過文字的力量,為萬物和平貢獻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