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與雞的社會革命 《雞冠天下》:西非如何藉「雞」打破階級複製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女人與雞的社會革命 《雞冠天下》:西非如何藉「雞」打破階級複製

2020年06月28日
文:安德魯・勞勒;譯:吳建龍

家雞抵達非洲西部這件事的重要性可說是不亞於一場革命,至少在奇里康果(Kirikongo)是如此。


雞在西非社會變革的路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圖片來源:Daniel Juřena(CC BY-SA 2.0)

史蒂芬.杜伊彭任教於位在尤金的奧勒岡大學,他從2004年起就開始在奇里康果進行研究,這是位於布吉納法索莽原上的一處考古遺址,北邊是撒哈拉沙漠,南邊是迦納的濃密叢林。個子精瘦的杜伊彭約莫30來歲,操著洛杉磯口音,他正在探勘一座古代非洲村落,那裡宛如一個稀罕且非凡的時光膠囊,自公元100年左右從一小片家園發展成為一個聚落,直到17世紀時沒落廢棄。

杜伊彭在這裡挖出一根可追溯到公元650年的雞骨,是至今非洲西部所出土最古老的雞骨。在那之前,以放牧維生的奇里康果地區就已經有個成長中的菁英階層;到公元1000年,當地的領導家族在埋葬家中夭折的兒童時,會使用像是來自遙遠海域的寶螺等貴重物品來陪葬。這類關於文明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菁英階層從小村落興起,遠距離貿易開始起飛,城鎮隨著政治及宗教領袖而出現,接著城市、國王、帝國等陸續誕生。但在公元1200年左右,奇里康果的村民卻意外地偏離了這條預設路線。

「這是相當戲劇性的轉變,」杜伊彭說道。他曾邀我去參觀他的挖掘作業,但由於鄰國馬利情勢動盪,邊界地區發生連串的綁架事件,迫使他取消該季的挖掘工作。他說,公元1200年前後,人們的慣習突然發生變化,原本是在自家獨立的院子裡搗碎穀物,這類活動卻都改成到公共空間進行,村民不再照料公墓,牛隻不見蹤跡。


奇里康果遺址。圖片來源:LUPINE PUBLISHERS

在這個至今仍把牛視為財富及名望之主要來源的地區,「讓牛都不見」是個至關重大的決定。這些大型動物被賦予了宗教意義。即便到今天,在絕大部分的莽原地帶,一個男人在社群裡的地位——以及能否娶妻的機會——經常是取決於他擁有多少頭牛,因為養牛需要大片牧場,也需要高段的組織能力。就像成吉思汗這樣的蒙古遊牧者擴張領域一樣,西部非洲的帝國擴張同樣立基於畜養大量牲畜。由於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當時曾突然出現氣候變遷或是爆發毀滅性的牲畜疫病,因此奇里康果的居民似乎是刻意做了決定,希望建立起不同型態的社會。

就在這些改變發生的過程中,村民建了座舉辦儀式用的建築,該建築或許還有個附屬的公用糧倉。整座建築的地板都以磚舖成,但有一小塊區域並未舖設。杜伊彭的團隊在這個小區域內挖出了至少四隻雞和一隻羊的殘骸,以及一塊磨刀石。他解釋道,「獻祭時,要把祭品之血滴入土中,當做獻給祖先的供品。」至少現今的習俗是如此,而且他在古代墓塚中的發現,跟現在在鄰近村莊裡所能見到的祭壇也很相似。

杜伊彭相信,當時人們拒絕使用牛的原因,以及當地階級結構的變動,都取決於能否獲取並利用家雞。隨著變革到來,家雞成為牛的替代品,雞骨很快就取代了牛骨。不管在英國或緬甸,牛隻在傳統上是被男人主宰,但在尚未工業化的文化中,一般而言雞是由女人所掌控。杜伊彭懷疑,在推翻奇里康果早期菁英階層的過程中,女性或許扮演了關鍵角色。

村民們打破了菁英階層的權力,這也使得更多人得以參與獻祭活動。在那之前,相關儀式總是圍繞著少數人所擁有的昂貴牲畜。而這場轉變增加了人們對雞隻的需求,或可說由於雞的可得性提高,進而增加了參與獻祭的機會。


西非部落以雞獻祭來占卜未來。圖片來源:John Atherton(CC BY-SA 2.0)

對今日住在該地區的玻瓦人來說,幾乎所有重要的場合都會用到雞。杜伊彭解釋道,有了雞,祈禱便得以進行。任何跟祖先、政治、占卜、司法程序以及生死婚嫁等相關的儀式,都會以雞獻祭。在過去,即便是要冶鐵也須宰一隻合適的雞作為牲禮。而對鄰國馬利境內的蘇丹人而言,「以這隻雞獻祭,意味著以一個替代品來為這個世界犧牲。」

雞隻使得人們得以在不用花太多家庭預算的情況下提供牲禮進行祭祀。杜伊彭於2010年在《美國古代》這份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文中寫道,「在一個有意重建的平等主義社會中,雞得以讓人們不會為了要維持豐富的精神生活卻又導致貧富差距。」易言之,若想保持跟眾神之間的聯繫,你不必非得是個富裕的養牛大亨不可。他堅稱,奇里康果的往日時光是個「在創建新型社會,再造平等」時的獨特研究個案。

雞所帶來的革命,仍然在該地區引發迴響。男人無需賣掉牧地或牲畜就能娶親,女人也可以自由與丈夫離婚,這在西部非洲的其他社會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事。時至今日,生活在該地區的人民所具有的平等特質還延伸到了性別平等。如果你想打造一個更加平等的社會,雞就是你完美首選的牲畜。「因為雞太普遍,以致人們都把雞給忘了,」杜伊彭說道,「但牠們有一大堆其他動物所沒有的優點,牠們價格低廉,繁殖迅速,遍及各處,深具靈活彈性,而且不管是哪種政治體系,牠們都使命必達。」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地區保存以雞獻祭的文化。圖片來源:William Haun(CC BY-NC 2.0)

在許多非洲的宗教習俗裡,雞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在剛果盆地,盧路亞族的女薩滿(shaman,即巫師)縱然經歷了連串瀕死與重生的嚴峻考驗,還得要把一隻母雞擺在她脖子周圍,這母雞具有「引誘亡媒的靈魂」至凡間的力量,至此,她才正式成為合格的薩滿。

而在大西洋岸的獅子山共和國那一帶,雞被當做「吐真者」。如果牠願意啄食放在一名遠親或朋友手中的穀子,那麼你們彼此之間的爭執就此消除。對非洲中部的恩登布人來說,雞可以用來決定一個人是否有罪。他們會先把毒藥放入一隻雞的嘴裡,如果牠沒死,就再餵給另一隻雞毒藥,要是這隻還活著,繼續餵第三隻吃毒。只有當第三隻雞仍舊存活,才表示被告無罪。

布吉納法索南部奇里康果地區的約魯巴人以農耕維生,他們定居在城鎮裡。外來的雞隻在過去逐漸取代原生的鴿子,成為約魯巴創世神話的核心,約魯巴的諺語中到處可見雞的蹤影——「如果鷹的生命將盡,養雞之人一滴眼淚也不給。」

約魯巴人的傳統宇宙觀是由天堂和凡間所組成,天堂住滿了祖先和數百名歐瑞夏,而位於下方的凡間則是人群跟動物的居所。而且跟其他許多異文化一樣——比如美國的哈西迪派和峇里島的印度教徒——他們也把雞視為一種工具或媒介,以其連結人類和來自上蒼的療癒力量。許多約魯巴神祇需要以雞獻祭;而出生、婚喪、生病等在過去都伴隨著雞隻獻祭儀式,這到今天也依然經常舉行。


《雞冠天下》

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

作者:安德魯・勞勒

譯者:吳建龍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3月25日


作者簡介

安德魯・勞勒 Andrew Lawler

科學線記者,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家地理雜誌》《史密森尼學會雜誌》等撰文,《科學》雜誌專欄作家,主題多為考古、文化遺產等。


【本書特色】

★每一章節皆有小主題,寫法輕鬆幽默,但最終指涉動物與人相互影響的文明史,嚴肅又充滿啟發。

★記者身分,因此在文獻引用之外,個人的踏查和訪問絕對沒有缺席,有旅行記實和研究文獻相互穿插的閱讀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