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探訪螢火蟲的家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探訪螢火蟲的家

2020年06月30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玉子日記

初春時分,夜幕剛落下不久,天空在遠方城市燈光夾雜著月光的映照下,呈現微亮的寶藍色,星星和白雲散落其間。空氣因短暫春雨過後,顯得濕潤。關上手上的照明,往黑暗中踏出去,一會兒待眼睛適應,眼前是大片的墨綠色草地,更遠的暗處則是高矮相間的樹叢。

接著,一隻、兩隻閃爍著黃綠光的螢火蟲,自草叢飛起。猶如聽見大地所設的鬧鐘一般,螢火蟲接續飛了出來,以和緩的速度穿梭在草叢和綠地間。若低頭仔細觀看,步道的兩側草地裡,同樣的綠光一閃一閃發出微弱的訊息。

「哇~螢火蟲!」從都市來到農場賞螢的親子,此時難掩心中的讚嘆,紛紛指認眼前飛過的蟲子。

這是高屏淺山平原地帶的生態農場,農場主人以生態為考量,長期採用無毒方式管理土地。農場裡廣植多樣樹木植物,吸引淺山的動物昆蟲們來棲息。一方菜園,也用自然農法、草木堆肥栽種,隨著季節時令供應各式蔬菜。

農場中有多個生態池,種滿水生植物,也是蛙類、螺貝類舒適的家。人行步道和地面多採草地和礫石鋪面,鮮少水泥覆蓋,每逢夏季大雨,這片土地猶如一塊大海綿,吸納著日常生活和農耕仰賴的重要水資源。

這裡是人們耕作、生活的農場,也是螢火蟲可以棲息繁殖的家。

螢火蟲種類多樣,台灣這個島嶼上就有60多種,種類密度相當高,主要可分為陸生、水生和半水生。例如在農場出現一閃一閃黃綠光的,是邊褐端黑螢;尾端螢光不閃爍恆亮綠光的,是台灣窗螢;而在野溪溝渠旁出現的,很可能就是水生的黃緣螢。在台灣,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出現在高山、平原,且由南而北、不同季節,皆可發現其蹤跡。

許多長輩總是懷念兒時夏季的點點螢光,他們常說,從前走出家門,火金姑就迎面飛來!從昔日隨處可見火金姑的回憶,到現今人們必須特意驅車前往高山、森林公園等,追趕每年的賞螢季,其中傳遞的訊息:環境的變遷改變了螢火蟲賴以生存的棲息地。

螢火蟲以蝸牛和螺貝類為食,濕潤的草地樹叢、自然野溪,是螢火蟲的最佳餐桌,豐富有機質的土壤和水域,為牠們帶來源源不絕的食物;此外,這樣的環境也是螢火蟲在繁殖季尋找配偶的最佳產房。螢火蟲能夠代代繁殖,長存於一片棲地,說明了這裡有乾淨自然的水源、豐富有機的土壤,螢火蟲因此也可作為土地健康的指標。

為何現今我們不常見到螢火蟲了?可能是一片綠地遭到填平開發,抑或一段野溪進行水泥化工程;或者農地施用了農藥、河川遭傾倒污水。當螢火蟲的食物和棲地消失,人們就只能前往高山荒野,去尋找記憶中的點點螢光。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玉子日記

居住於台北/台中,從事漫畫及插畫繪製。有感於台灣野生動物的處境,嘗試以漫畫、繪圖呈現不同的生態議題,讓更多人看到並主動關心身邊的環境,這是我能為環境做的一點點事情。環境是大家的,我們一起努力吧!個人網站「玉子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