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建於大潭藻礁生態敏感區域,爭議不斷。大潭藻礁位於淡鹹水交界處,藻礁的礁體不但能提供生物附著生長,且擁有許多孔隙供生物躲藏,生態豐富。三接案以來,這裡的一級保育類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持續受人注目,然而學界對牠的了解其實並不多。
中研院陳昭倫博士團隊持續研究柴山多杯孔珊瑚,今(23日)與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聯合召開記者會,發表團隊新登載於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報告,報告內容證實了大潭藻礁區域擁有穩定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
由於柴山多杯孔珊瑚目前只在台灣的兩處發現,其一是模式地點[1],也就是其發現地高雄柴山附近海域,其二即是大潭藻礁。但柴山附近的棲地已遭破壞,該地僅存的極少量族群岌岌可危,因此大潭藻礁所擁有的穩定族群,顯得彌足珍貴。
陳昭倫強調此篇報告是經過嚴格的同儕審查才受刊登,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也強調,大潭藻礁去年已受國際知名海洋保育團體Mision Blue指定為「希望熱點」,因此研究團隊及保育團體於記者會上呼籲,政府必須正視國際認可的柴山多杯孔珊瑚重要棲地,更改三接選址地點。
大潭藻礁G1、G2區有柴山多杯孔珊瑚穩定族群
這項研究是來自於2018年農委會的補助計畫,由陳昭倫團隊主導,研究南桃園沿海地區的生態及人文狀況。該研究發現,鄰近三接目前施工地點的G1、G2區藻礁,是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分布最大且最穩定的地方,這兩個區域所能找到的珊瑚群體(colony)數量高於85個,可確定此地擁有穩定的族群量。
研究團隊的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表示,大潭藻礁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所生活的區域和模式產地一樣,沉積物多、水非常濁,加上珊瑚本身體積很小,難以用浮淺或潛水方式調查,因此需在低潮時步行至礁盤上直接觀察紀錄,也因此可觀測的範圍有限。
水愈深長得愈好 中油工程可能傷及保育類珊瑚
有趣的是,團隊觀察到在有限的觀測範圍中,水深愈深的地方珊瑚群體就可以長到愈大,顯示也許潮下帶是適合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生長的地點。郭兆揚說明,目前可觀測到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大多分佈在低於平均海平面-160公分以深,這個深度即是大潮時最低潮位的深度,平常的低潮位大約是-100公分。團隊所觀察到的珊瑚群體直徑大小平均為82公分長,最大可達100公分。且大潭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群體無論是大小、數量都大於柴山附近的發現地。
不過若潮下帶適合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生長,這也表示,中油在這個月投放沉箱的動作極有可能破壞珊瑚的棲地。
陳昭倫說明,研究團隊曾以多音束測深探測儀掃瞄大潭藻礁G1、G2區,探測結果可確認藻礁分佈的深度可達5-6米深,在更往外海的更深處雖可探測到礁體,但因人力物力及安全考量,目前無法確定屬於何種礁體。而中油號稱配合2025非核家園政策,卻在這些水下環境資產都還不了解的情況下就貿然施工,陳昭倫表示,身為科學家無法苟同。
生態棲位特殊 有待更多研究解答
柴山多杯孔珊瑚屬於石珊瑚目、葵珊瑚科、多杯孔珊瑚屬,在多杯孔珊瑚屬之下,台灣僅柴山多杯孔珊瑚一種,並且是由陳昭倫於2012發表的新種。柴山多杯孔珊瑚最初是在柴山山腳下海域發現,後來由於海堤護岸工程使得該發現地淤沙,原棲地岌岌可危, 2014年又意外於大潭藻礁發現,不過由於緊鄰中油三接案開發地點,因此爭議不斷。
陳昭倫曾投書本報表示,多杯孔珊瑚屬的成員多生活於深海,且缺乏共生藻,目前已知像柴山多杯孔珊瑚一樣生活於淺海的多杯孔珊瑚,僅加拉巴哥群島的伊莎貝拉多杯孔珊瑚(Polycyanthus isabela)一種。且由於珊瑚體內的共生藻需要行光合作用,珊瑚蟲也需要伸展開來捕食,因此多數珊瑚並無法適應多沙的環境,但柴山多杯孔珊瑚顯然非常適應水濁多沙的環境,且部分個體還擁有共生藻,顯見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生態棲位特殊,其餘則有待更多研究。
針對柴山多杯孔珊瑚的下一步研究計劃,陳昭倫表示,團隊正在做遺傳研究,想了解柴山、大潭兩處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間的親緣關係。
潘忠政和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重申,中油三接選址錯誤,大潭藻礁是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在台灣海域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族群,呼籲政府應嚴肅看待國際期刊認可的科學證據,儘快將大潭藻礁劃設為海洋保護區。潘忠政認為,三接工程破壞藻礁是「總統誠信不可承受之重」,並向執政黨喊話,勿違背「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初衷。
註釋
[1]模式產地又叫模式標本產地,物種第一次被發現並將之採集後成為模式標本,此標本的來處就被稱為模式產地。由於柴山多杯孔珊瑚發現地為柴山山腳下的一處礁石,空間尺度不夠大,因此本文採取研究作者之一陳昭倫的用法,以「模式地點」替代「模式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