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外海離岸風電 中能改採大型風機 環差初審過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彰化外海離岸風電 中能改採大型風機 環差初審過關

2020年09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林芊妤報導

環署4日進行「中能離岸風力發電開發計畫」的第三次環差初審。中能風場位於彰化芳苑外海,由於主動退避白海豚棲息地,2018年通過環評,這次提出變更改採大型風機,並改用三隻腳水下基礎,環委認為施工噪音與鯨豚觀察方式仍有疑慮。最終決議初審通過,送交環評大會審查。


中能風場由中鋼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開發,位於彰化近岸。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中能離岸風場由中鋼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開發,屬近岸風場。風機容量300MW,這次提出改採6-10MW風機,風機數約30-50部。預計將在2024年完工。

在大船上可以看得更遠 中能減少鯨豚觀察船配置

在此次變更中,中能將八位鯨豚觀察員的配置,從原本八人乘坐四艘觀察船,環繞打樁點觀察,改為四位觀察員分別乘坐兩艘觀察船,另外四位則在安裝船上觀察。

中能解釋,安裝船高度較高,可加大觀測範圍,目視觀測距離可達8公里。此外,部署船隻減少,可減少船隻的污染排放與引擎噪音。


中能預計將部份鯨豚觀察員由觀測船移至安裝船上,並表示將使觀測範圍更廣。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不過遭環委質疑不夠務實。環委認為,應根據鯨豚種類去作可觀測範圍的評估,並不能一視同仁。

此外,環委認為,開發單位的蝙蝠監測計畫頻率太低,且目前是使用船載式雷達,只能定點監測,樣點過少。雖然開發單位回應將以長時間連續監測來補足,環委仍認為不足。環委指出,目前國內外蝙蝠的海上監測資料都還稀缺,期盼開發單位做好做滿,為國內累積相關數據。

水下噪音聲曝值「壓線」 承諾不超過160分貝 最大可達159分貝

風機施工的水下噪音也是環委關注的重點。中能承諾,採取減噪措施後,距離打樁點750公尺處的水下噪音聲曝值(SEL)將不會超過160分貝(dB)。然而根據開發單位資料,最大聲曝值落在157-159dB,環委認為根本是「壓線」。

魚類專家邵廣昭雖爲開發單位背書,說明預期魚類於施工期間會自動迴避,開發單位也會使用氣泡幕等防制措施,施工對魚類生態影響不大。然而環委仍認為西部海域多對聲音敏感的石首魚科魚類,打樁及營運期的影響並不明確,需要採樣證實。

邵廣昭也承認,雖然國外有水下施工對魚類生理影響的相關研究,仍無法代表台灣的實際情況。他表示,國內目前缺乏相關研究,若有實際樣本可供研究,團隊樂意投入,提供國內風場施工參考。

環委盼參考先行施工風場經驗、生態監測標準一致

環委認為目前開發單位提出的鯨豚目視觀測半徑可達8公里並不合理、蝙蝠監測的頻率與努力量不足,打樁及營運期對魚類的影響也不明確,需要採樣證實。

環委指出,未來一兩年內會有風場陸續動工,而中能動工預計是2023年。整體而言,環委希望開發單位採納這些風場的經驗,用以規劃監測計畫。

環委李培芬則表示,希望中能說清楚生態監測怎麼做,並在施工中、後及營運期訂出一致的監測標準,監測數據才能作有效分析與應用,而不會各自淪為沒有意義的數據。

最後,環委要求中能再評估鯨豚觀察方式的合理性、提出標準化的生態監測規畫、提出噪音超標的緊急應變方式等。閉門會議5分鐘後,便決議修正通過此案,送大會審查。


中能離岸風場為改採大型風機提出環差審查,上週五(4日)進行第三次小組會議,最後決議修正通過,生態問題是中能的重要功課。林芊妤 攝

作者

林芊妤

能給的不及自然給我們的。篤信自然的療癒效果可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