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物種這麼美,以「晶」、「鑽」、「翠」、「玳」、「璀」、「藍」、「蘭」、「綺」等字當屬名?答案就是灰蝶!台灣約莫450種蝶類中,超過1/4為灰蝶科。儘管科名中有個「灰」字,卻有「蝴蝶王國小精靈」之稱;多數灰蝶除了擁有美麗的外表,出身更是自帶神秘感,台灣特有種灰蝶不但比例高,姊妹種通常都在千里之外。
甫上市的《台灣蝶類誌》第四卷即鎖定灰蝶科為主角,紀錄台灣本島、離島等120多種灰蝶形態,非讓國人著迷於灰蝶的魅力不可。
體型小、亮晶晶 夸父璀灰蝶、拉拉山鑽灰蝶最具代表性
漢字中形容美麗、燦爛的字眼,幾乎都動用到灰蝶身上。而加諸這些美麗的字眼在其身上的,正是國際知名鱗翅目學者徐堉峰,也是《台灣蝶類誌》的主要作者。
「灰蝶科確實很多種類翅膀合起來時,看起來是灰色的,這是我們對於草原性灰蝶的印象;但是,森林性的灰蝶大多亮晶晶,而有森林中的寶石之稱。」台師大生科系教授徐堉峰,曾幾次在森林中進行調查時,為突然飛出、閃閃發亮的灰蝶感到驚喜。
台灣120多種灰蝶中,徐堉峰認為最能代表台灣國家隊的,非夸父璀灰蝶(Sibataniozephyrus kuafui)以及拉拉山鑽灰蝶(Horaga rarasana)莫屬。
他形容,美麗的拉拉山鑽灰蝶散發的獨特色澤、纖細感,尤其飛行時優美的姿態,一向被台灣自然愛好者引以為傲,又是特有種,十足代表台灣;1994年命名的夸父璀灰蝶台灣認識牠的時間比較短,但牠美麗的形體令人想到神話中夸父追日的故事,並且專食台灣山毛櫸葉片,都充滿傳奇,是值得介紹給國際友人的種類。
灰蝶科以「小」著稱,這是由於幼蟲以植物的繁殖器官為主食,使其體型偏小。全世界最小的蝴蝶就是灰蝶科,尤以迷你藍灰蝶(Zizula hylax)、東方晶灰蝶(Freyeria putli formosanus)為最。台灣都有分布,兩者前翅長約或甚至不到1公分。在低海拔草生開闊地,仔細觀察或許有機會找到其蹤影。
灰蝶的神秘身世 台灣特有種繁多 千里難覓姊妹種
國際上蝴蝶研究者相當重視特有種,代表只有當地有此基因庫,重要性不言而喻。台灣灰蝶科就有22特有種、58特有亞種。為何台灣特有種比例高?徐堉峰說,這與台灣的地形有關。「台灣是座奇妙的島嶼,既屬於大陸性島嶼,又因板塊擠壓,形成高山,擁有華東華中以東最高的山。」
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63座,造就台灣獨特的生態系。冰河時期,一些留在台灣的動植物,即使間冰期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仍有高山可躲;但其他地方因海拔不足而滅絕。這使得一些台灣特有種蝴蝶,「親戚」都距離遙遠;灰蝶科就有精彩的例子。
拉拉山鑽灰蝶,顧名思義,侷限分布於拉拉山周遭一小塊區域,其他地方難得一見。大約十年前,研究人員終於在寮國北部的高山,找到和牠長得非常像的姊妹種。徐堉峰推測,適合溫帶氣候的拉拉山鑽灰蝶,過去應該從寮國到台灣都有分布,最後只剩海拔高的兩地,遺傳多樣性也出現差異。
類似的現象還有幼蟲只吃赤楊(榿木)的台灣榿翠灰蝶(Neozephyrus taiwanus),儘管赤楊在中國到處都有,可是整個華東到華中都沒有這個屬的蝴蝶,直到四川以西才發現其蹤跡;幼蟲吃高山櫟的高山鐵灰蝶(Teratozephyrus elatus),則是在中國秦嶺發現姊妹種。
分布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到中國西南部之間的灰蝶們,是怎麼來到台灣的?到台灣之間經過的區域(如華東、華南)為何沒有牠們的蹤跡?這些現象都讓徐堉峰感到好奇、持續解謎中。
天敵不少⋯⋯有灰蝶被外來種殲滅 也有令人頭疼的蘇鐵綺灰蝶
體型小的灰蝶,可想而知天敵也不少,若再加上外來入侵種,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今年8月朝日新聞一則報導指出,日本國家天然紀念物、棲息於小笠原群島的小笠原琉璃灰蝶(Celastrina ogasawaraensis),因難敵外來種綠變色蜥入侵吞食疑似滅絕。即使日本政府曾為了延續物種,發動研究人員登島帶回小笠原琉璃灰蝶回本島實驗室復育保種,然而,8月下旬也宣告全數死亡。
外來入侵種對原生物種影響莫過於此。不僅如此,分布於台灣基隆到桃、竹一帶低海拔的藍丸灰蝶(Pithecops fulgens urai),也分布於日本對馬島,幼蟲以豆科山螞蝗為主要食物。近年來由於當地居民養的鹿,把藍丸灰蝶的食草吃光,使其面臨瀕絕的命運,讓日本政府不得不嚴陣以待。徐堉峰認為,這些他山之石,必須引為借鏡。
雖然有些灰蝶如小笠原琉璃灰蝶、藍丸灰蝶般命運坎坷,但也有「吃錯食草」、令人頭痛的灰蝶。過去台灣曾列為稀有蝶種的蘇鐵綺灰蝶(Chilades pandava peripatria),以蘇鐵屬植物為食草,不但讓台東蘇鐵生存亮紅燈,也入侵關島等地造成當地蘇鐵大量死亡。
由於蘇鐵屬植物是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代表族群數量少到在國際貿易上需要關注,聯合國已將蘇鐵綺灰蝶列為受關注的物種,並成立工作小組專案處理。
吃蘭花的灰蝶回不來 放任野外蘭花採集 蘭灰蝶幾乎絕跡
若提到灰蝶最大的威脅,仍以土地利用型態改變造成棲地破壞為劇,尤以草地為棲地的灰蝶最需關照。
此外,蘭灰蝶(Hypolycaena kina inari)和熱帶蘭灰蝶(Hypolycaena othona)兩種台灣吃蘭花的灰蝶,近年來族群數量顯著下降,徐堉峰大學時代在烏來還不難看到蘭灰蝶,現在幾乎找不到了;熱帶蘭灰蝶更是好久不見,有可能已經滅絕,牠們應與野外蘭花遭大量採集而消失有關。
野外蘭花以及蘭灰蝶都是需要重視的保育議題,令人擔憂的是,即使復育蘭花,消失了的蘭灰蝶也不見得回得來。
《台灣蝶類誌》灰蝶與蜆蝶 分合都有依據
《台灣蝶類誌》在灰蝶科裡也收錄蜆蝶科,台灣本島已知2屬2種,離島馬祖近年也發現1種。雖然分子親緣證明蜆蝶與灰蝶是姊妹關係,但該不該將蜆蝶納入灰蝶科,不同地區的學者持不同主張。原來,全球1500種蜆蝶,9成集中於新世界(美洲),只有7%、不到120種分布於亞洲。
徐堉峰說,蜆蝶外觀比灰蝶大,幼蟲長相和灰蝶很不同。哈佛團隊的研究分析指出,蜆蝶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散播到北美洲,再沿著白令海峽來到亞洲;來到亞洲的類群,也發現回到中南美洲,顯示兩地的蜆蝶有交流的跡象。徐堉峰將灰蝶科與蜆蝶科合在一起,是便利起見。
不凡成就享譽國際 台灣蝴蝶研究不輟
1960年由日籍學者白水隆發表的《原色台湾蝶類大図鑑》,一直公認為研究台灣蝴蝶的經典鉅作,但《台灣蝶類誌》更上層樓,清楚而完整的描繪全部蝴蝶種類的雌、雄交尾器解剖圖,為世界首例。這使得徐堉峰赴日本開會時,獲得日本學者一致認同:《台灣蝶類誌》已成當代台灣蝴蝶的研究經典。
那麼台灣還有機會發現新種嗎?「有可能,但機會不大。」徐堉峰說,台灣直到2009年仍有新種發表。最新發表的蝴蝶是中部蝶友蘇錦平在大武山區小鬼湖林道發現,由徐堉峰鑑定,並以發現者名字命名為「Antigius jinpingi」,中文俗名「錦平折線灰蝶」或「蘇氏青灰蝶」。
只是,錦平折線灰蝶發現之後,隨即因莫拉克風災造成的崩塌斷路,研究人員至今無法進入,留下唯一一隻雌蝶標本,由於太過珍貴,因此未能進行解剖了解其生殖器。全世界只有當地才有的錦平折線灰蝶,是否好好的生活在天災阻隔的野地呢?此處是否還有更多未知的蝴蝶呢?答案只能憑想像推測。(繼續閱讀灰蝶科延伸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