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機遇到颱風會被吹倒?科學家可以算出每人每週吃下的塑膠微粒?不少社會與民生爭議的背後,考驗著民眾的科學新聞識讀能力。新興科技媒體中心21日發表「台灣民眾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調查報告」,發現有32.8%的民眾經常主動查證有疑慮的新聞;不過也有高達六成六的民眾認為,新聞中很少提及科學資訊,且對於新聞的正確性,調查結果也顯示皆未及格。

科學媒體試讀分數高低 分水嶺是這個
從報紙、電視到網路世代,受惠於科技的便利,本土閱聽眾的素養是變得更好,還是退步了?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在今年5月針對民眾科學新聞素養進行民調,共取得1068份樣本。
幾項報告重要發現包括:一、民眾獲取即時新聞最主要的管道為網路(75.9%),但電視仍佔半數(50%);二、對於科學普遍性概念的理解程度很高,但真實面對科學資訊時,十題中只平均答對五題;三、六成六民眾認為新聞中很少提及科學資訊;四、32.8%的民眾經常主動查證有疑慮的新聞;五、新聞正確性皆未及格。
此外,在會主動查證新聞的受訪者當中,也呈現教育水準與年齡分佈的差異;8-49歲的受訪者較常主動查證,50歲以上的受訪者則呈現兩極化,不會主動查證的人數大幅增加。教育程度大專以上的民眾,也較會主動查證。整體來說,會主動查證、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傾向獲得較高的科學媒體試讀分數;主要使用電視獲取科學資訊的民眾,則傾向較低的分數。
總計畫主持人、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表示,相較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出台灣民眾仍相信科學,但多了一份質疑,「這是可喜的現象。」
不要完全相信媒體,也不要完全不相信媒體
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徐美苓指出,分水嶺落在50歲,可能是因為查證工作畢竟還是得靠網路,而年齡層較高的民眾,也是習慣看電視的一群,不習慣使用網路工具。
徐美苓分析,電視上假新聞的管道,可能不是電視新聞本身,而是電視上的名嘴和談話性節目。此外,民生相關的內容比較不容易出錯,但還在研究階段或實驗階段的則相反,「例如離岸風機,我們大都無法到外海看離岸風機。」在科學新聞中,這類訊息較容易造假。
徐美苓強調,「完全相信媒體或完全不相信媒體」都不是科學媒體素養所追求的。
台大物理系教授高涌泉則表示,希望能有機制來解決不足。「我注意到台灣的媒體,很少有科學記者這回事。」他指出,社會上應具備能對科學資訊有較高解讀能力、可供查證的對象。
周桂田補充,過去信仰科學的年代已經過去,武漢肺炎疫情的出現,說明了科學不確定性已經成為事實。全球面臨急速轉型的社會,台灣亦然。鼓勵資訊透明之餘,但在沒有正確答案下,應該朝向建構整體的社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