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7的海洋哲思課》在西海岸偶遇台灣白海豚:1/66的幸運與憂傷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23.97的海洋哲思課》在西海岸偶遇台灣白海豚:1/66的幸運與憂傷

2020年11月22日
文:廖鴻基

計畫期間我每個月會到彰化一趟,觀察彰濱環境與生態,也參加許多次彰濱生態活動。幾次活動中,算是幸運,共有三次看見花蓮海域沒有的台灣白海豚。

其中兩次是搭船在海上遇見,另一次是意外在岸邊看見。


台灣白海豚。資料照片,彭瑞祥攝。

岸邊相遇那次,活動地點在崙尾灣南岸,由蔡老師帶領作彰濱海岸觀察。儘管崙尾灣稱作「灣」,其實是對由崙尾和彰濱兩大離海工業區之間圍住的一條開闊水道的稱呼,也稱線西水道。這條水道兩側都是水泥護堤及消波塊築成的海堤,蔡老師原本想讓遊覽車直駛到工業區西北端接近灣口處作觀察,但因為路況不好,又假日人車較多,恐怕深入後,遊覽車掉頭不易,臨時決定,提前500、600公尺讓學員下車步行前往。沒料到,學員下車後不到五分鐘,就看見出沒在水道北側奮力往灣外游的一隻白海豚。

這隻白海豚體色泛白,判斷應該是有年紀的成年個體,牠獨自一個,識途老馬似的,獨闖工業區圍住的人為水道。猜想,可能是趁漲潮時段進來灣裡覓食,或者是進行其他我們無法理解的尖兵任務。但這片「人造灣」在大退潮後,可是整片灣底海床完全裸露,即便是漲潮狀態,也常有到此一遊的遊客和不少在消波塊上釣魚的釣客,這隻大膽游進灣裡的白海豚,必須藝高膽大,除了避免擱淺,還要在眾人目光威脅下小心翼翼的行動。

可有那麼一天,讓願意接近我們的野生動物不再那樣擔心害怕。

海豚通常家族成群,至少兩三隻成一小組,單隻獨游的比較少見。會不會是家人在灣口外等著,牠膽子大,獨自進來探勘環境。我們發現時,牠大約每35~45秒一次拱背浮出換氣,以相當游速,堅定地朝灣口游去。已經在退潮,海水退盡前,牠必須游出灣口。

膽敢游進這樣高度人工化海灣的這隻白海豚,對於如何退出應該心裡有底,牠近距離穿越北堤岸邊的釣客面前,不理會岸上的注視目光,埋首奮進,終於順利在退潮前游出海灣。

活動主辦人李老師在回程車上說了個笑話:有位病患手術前問醫生:「這次手術,成功率有多少?」醫生語氣篤定的回答:「100%。」病患質疑醫生說的是安慰話,於是又問他:「從來沒遇過醫生敢100%保證手術成功,為何你如此有把握。」醫生說:「我動刀的手術,過去成功率一向是10%,之前九個都失敗了,所以你的手術成功率應該是100%。」

李老師講過笑話後立即問帶隊的蔡老師:「過去活動常帶人來這裡,見過白海豚嗎?」蔡老師回答:「常帶人來,但過去從來不曾在這裡見到白海豚。」車上學員們想了好一陣子,才哄堂笑出聲來,原來這次巧遇白海豚的機緣是這樣來的。

莞爾而笑以外,對於兩位老師車上的這場對話,我也聽出玩笑背後稍稍滲漏的憂傷。

「各位今天看見的這隻白海豚,可是1/66,很珍貴的機會。」蔡老師補充說明:「根據統計資料,西海岸存活的台灣白海豚僅剩66隻。」2008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台灣白海豚列入極危物種,意思是急需採取保護措施的野生動物。這群在台灣演化成特殊亞種的台灣白海豚,種種不利因素下,只剩下66隻,如此情況下的偶遇,到底是幸運呢,還是憂傷。


《23.97的海洋哲思課》

作者:廖鴻基

出版社:幼獅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10日

 


作者簡介

廖鴻基

1957年出生於花蓮,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創辦台灣賞鯨活動,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目前為海洋大學駐校作家。多年來致力於多樣海洋計畫,並將海上生活觀察與感想寫成海洋文學作品。

著作及編著海洋文學作品有20餘部,多篇作品入選為教科書文章,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獲獎:時報文學獎第16、18 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1996、1997年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第12屆賴和文學獎,第12屆巫永福文學獎,2006九歌年度散文獎,2011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年度好文,2016花蓮縣文化薪傳獎,2018年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2019吳三連文學獎。


【本書特色】

★以「走出去、航行出去」的具體行動,化意念為真實。

★分七個單元,皆以海洋視野的創作書寫進行反思,扎根「環境自覺」。

★30篇富生命力的散文輔以個人攝影,帶領我們穿越海陸邊界,徜徉生命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