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聲明/正視人熊衝突問題,停止污名狩獵文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聲明/正視人熊衝突問題,停止污名狩獵文化

2020年12月17日
文: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圖片來源: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崁頂黑熊落陷阱的新聞,在林務局的新聞稿中看見除了陷阱傷需截肢,另有未觸及要害的槍傷,輿論又開始膝反射的攻擊原住民族狩獵的議題。我們認為有一些重點必須釐清,尤其必須正視日漸高漲的人熊衝突議題。以下是原青陣的聲明:

崁頂黑熊發現位置已是人類生活場域而非深山

本次發現的黑熊所落入的陷阱,位於產業道路旁的民眾田地中,緊鄰部落房舍區域的外圍,海拔僅370公尺左右,是當地居民頻繁活動的空間,並非深山更不是黑熊的核心棲息地。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規定,黑熊有危及公共安全或人類性命之虞者,或危害農林作物、家禽、家畜且情況緊急者,始得予以獵捕或宰殺。

山區的田地不像平地,時常都會有野生動物入侵,大部分田地上的陷阱鋪設,是要防止破壞力強且數量多的山豬。但這次就真的地主和黑熊都有夠倒楣,彼此用最不美好的方式相遇了,這並不是誰要刻意傷害誰的結果。而近幾年黑熊頻繁出現在靠近人類生活的場域,是因為物種數量擴大?核心棲息地被破壞?這些必須要優先被釐清,並做出對應的政策調整,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工作,而非放任人熊衝突一再發生而毫無作為。

野生黑熊是具攻擊性的大型物種

我們想要嚴正的和大家說:野生黑熊不是可愛動物,是有攻擊性也極具危險性的大型物種。在野外遇到野生黑熊,那是生命和生命的搏鬥,就算有獵槍都不一定就是優勢的一方。這次的崁頂黑熊,已是成年的個體,非常強壯且巨大,即便單掌被陷阱套住,在發怒的情況下,更是有攻擊的可能。

台灣在黑熊保育上,過於美化黑熊的形象,以至於那些可愛的文創商品,讓人對於活生生的黑熊有極大的誤會。在山區生活的人,面對的是生命的危險,山林不是動物園、動物並非被圈養。

如何在人類的自我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育找到平衡,我們需要先認清「平衡」的樣貌是動態的。當然,任何的生命受到傷害,不論是人或熊,都令人不捨,但這也不是在那個危險的當下開槍保護自己的個人被公權力懲罰就可以解決的,況且前面提過了,法律明文規定如果屬於緊急情況,對野生動物開槍並沒有違法的問題。

主動通報應受鼓勵而非譴責

近年新聞上的黑熊,都不是什麼保育研究人員發現的,而是靠在地族人向林務局主動通報,而能及時受到適當的處理,也都成功的回到山林之中生活。這樣的通報機制需要良好的信任關係才能夠維持運作。

但我們看見,不論是哪一隻黑熊被通報,某些動保團體或人士,好像不嘴一下原住民、帶一下風向攻擊原住民,會全身不舒服,其實這樣的現象已讓許多部落族人非常氣餒及受傷。

山區部落族人,是與野生動物族群最靠近、也最熟悉山林的。黑熊保育研究如果沒有在地布農族人引路、協助,是根本不可能有所成果的。然而,這些研究人員把研究成果當成自己的成就、卻繼續把污名留給原住民族社群,這樣未來誰還願意協助保育研究、誰還願意主動通報?

停止謾罵和惡意牽連抹黑原民狩獵文化

最後,我們要一再提醒「台灣原住民各族多有不可以殺黑熊的禁忌,漢人才有食用黑熊進補的文化。」

當然,這段話一出來,所謂的漢人們可能又要跳腳說現在沒有人在吃黑熊。這就對了,過去七零年代台灣曾有一段「大山產時代」因為資本主義的進入,山區原住民族靠販售野生動物維生,滿足山下的人的口腹之慾,這段歷史是真實的傷痛。但台灣經過長期的保育宣導,現在並沒有食用黑熊的市場、更沒有人會為了營利而刻意獵捕黑熊。

而近來多次通報發現黑熊的都是布農族人的生活場域,布農族有非常嚴格的禁殺黑熊文化禁忌,大部分的族人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誰想要碰到黑熊?又可能有生命危險、不小心又會被法律入罪、更不要說最最可怕的輿論攻擊。

這次黑熊的受傷,不論是陷阱傷和槍傷,核心問題都不是原民的狩獵文化,而是保育之後,我們怎麼重新面對人與山林動物的關係,包括怎麼處理衝突。而在這個命題之下,請停止謾罵和惡意牽連抹黑原民狩獵文化,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