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尾玩出新高度 製作團隊蹲點地方底蘊 新書《屏東特有種》實現你的山海願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尾玩出新高度 製作團隊蹲點地方底蘊 新書《屏東特有種》實現你的山海願望

2021年03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一提到屏東,許多人馬上聯想到墾丁,忽略了探索屏東33個鄉鎮市的可能。為了吸引大眾來發現屏東地方底蘊,屏東縣政府出版新書《屏東特有種》,讓旅人無論是爬山、品嚐客家味、逛市場漁港買現撈仔,或學潛水、觀星、觀雲,吃「著時」的水果,參與最獨特的國際植物保種行動,都能在屏東實現。


《屏東特有種》透過閱讀,了解地方底蘊,最重要的是來屏東體驗!攝影:廖靜蕙

「《屏東特有種》將屏東特色淋漓盡致呈現讀者眼前,是屏東的城市自傳、藏寶圖。」屏東縣長潘孟安邀請大眾親自認證「每天都是玩屏東的好日子」。

屏東方程式:33鄉鎮市x12月份 屏東沒有淡季

上周(9日)新書發表會上,潘孟安致詞說,屏東幅員遼闊,獨特地理風土孕育的族群歷史文化、人文地理,都有獨特的風味,12個月份都有學習的主題和特色。這本書要打破屏東「只有夏天海邊和墾丁大街」的刻板印象,打開一扇大門,認識更多元的屏東風貌。

潘孟安戴著鳳梨圖案的口罩親臨現場。即使近日鳳梨阻絕中國海關外,卻意外地行銷全球;作為重要產地的屏東,縣政府也以鳳梨做成口罩,令現場來賓愛不釋手。他說,鳳梨、蓮霧等物產也是創意的來源,做成日常防疫的口罩,為屏東行銷城市特色。

即使夏季墾丁遊客如織,7月的屏東更適合瀑布和溪谷的冒險,暢快流汗的回報,就是品嚐在地精釀啤酒。8月台灣尾的鯨豚活躍,認識牠們,就來學潛水!大概很少有旅遊書教潛水的。但若以旅遊淡季、盡頭、尾聲來形容9月的屏東,可能就錯過閱讀天空的機會,無論觀雲觀星,總能找到視野最遼闊之處。


八月到屏東認識喜愛台灣尾、聚集在周遭的鯨豚,書中也提供鯨豚典,讓人念念不忘。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10月碰碰運氣,也許遇到三年一度的王船祭;若沒能趕上,還有年年過境的鳥來相會,或是走一趟全球最好的陸蟹棲地夜觀。11月來爬山吧,55座海拔超過1000公尺的山隨君挑選。12月到萬金教會過聖誕,或者領略落山風的威力。

無論1月參加屏東綵燈節,或逛市場理解屏東,順便辦年貨;2月玩味六堆客家獨特的味緒、3月走訪友善土地的農場,認識有智識的農人、4月學習植物利用的知識與美感;5月,遊魚市場、漁港,或參加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6月暢快淋雨,進入不期而遇咖啡館,或暢快的吃冰,舊名「阿猴」的屏東,總能令人耳目一新。


屏東縣長潘孟安親自推薦《屏東特有種》一書,說這是一本屏東城市自傳。攝影:廖靜蕙

今天均衡一下  從台灣尾傳遞物產訊息

《屏東特有種》字面上是指屏東才有的特有種,也代表屏東因地理位置而生的獨特性,得以與其他縣市區隔。本書由縣府企劃統籌,種籽設計操刀。提到屏東的特有,種籽設計總監淦克萍以「長尾俱樂部」來比喻,全台20%的珍稀、秀異、特有,藏身在80%長長的台灣尾。

屏東對製作團隊而言並不陌生。淦克萍的母親是恆春人,他說,年少時每年暑假會吆喝著同學們奔向恆春外婆家,看外公拉著椰殻的二胡,口中哼著恆春調。那是沒有墾丁大街,南灣、小灣都很安靜的年代;外公、外婆即使沒牙了,當地也生產專供老人吃檳榔的挖磨小工具。

種籽設計負責人陳献棋當兵時,也曾於楓港的龍泉新訓中心受訓一段時間,那時候山丘上插滿了鳥仔踏,楓港一帶的烤伯勞鳥攤還很多。

這些經驗對照當今屏東的種種,形成鮮明的對照。如今軍營變成了伯勞鳥保育公園,老人家吃檳榔挖磨小工具不復見,幾乎每個晚上,人群從四面八方湧入墾丁大街。

即使有如此深刻的體驗,為了製作本書,種籽設計仍在屏東蹲點一年,在農業、海洋、潛水、生態、族群、常民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探索並梳理脈絡,凸顯台灣尾的特有珍貴,以此平衡這座島嶼的發展機會。

過去一年也因疫情少了出國的機會,使淦克萍得以帶著孩子常往南部跑,補充孩子航海、自由潛水、登山健行的養分,也看看每年在恆春栽種的牛杙仔蘿蔔。

「屏東雖在台灣尾,其實是台灣所有物產的頭,所有農產都是從屏東開始熟起,一路往北接棒。」他期待透過這本書,激發旅客探索屏東,體會奇妙時刻,在旅程中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經歷。


恆春半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值得好好保育與探索。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屏東豐富物產 味蕾儲存好滋味

屏東縣政府也於9日台北T+T餐廳舉行新書發表會,由主廚蔡元善團隊,以屏東20個鄉鎮市生產的48種物產,設計12道佳餚,讓與會者以舌尖味蕾品嚐屏東特有種的氣、味、聲、景。例如,以鹽埔鄉野薑花沉浸的飲水上,飄著一朵檸檬花,如驚蟄喚醒大地般,喚醒內在的味覺細胞,告知以「蟄伏的蜜徑」來揭開這場盛宴。

來自在地和牧優質肉品的牛舌、牛腱,搭配來自瑪家鄉馬告、車城的有機洋蔥,做成餡餅;可可茶作成的湯品,加入磨碎的熟透牛舌,口感綿密,去油膩又保留蛋白質養分;或以六堆客家庄傳承下來的黑豬,綴以玫瑰,再以桑葚、枋山埔姜蜜做醬,一旁則是佐以優格的洋蔥上,「碳燒豬嫲的優雅」端上桌,甜蜜滑嫩的豬肉變身高檔料理。

東港櫻花蝦產銷班遵守撈捕規範,得以年年都有櫻花蝦,拌著軟絲的瑯嶠米飯,分別來自東港區漁會和恆春龍水有機社區,再鋪上一層櫻花蝦,香味口感都令人喜愛,一看就想到屏東,「特有種的約定」莫過於此,到產地一定要品嚐這道料理。

牛杙仔老蘿蔔乾和滿州鄉農會黑豆醬油的陳年老味,也能和萬丹崙頂牧場的牛奶、瑯嶠十八番有機燒紂作伴做成甜點,腦子裡預感蘿蔔乾的脯味和醬油的鹹香,卻百分百呷甜甜,「有機的陳味與新意」這般結合,交織出屏東專屬的甜味。

另有14支屏東選酒,包括2021年啤酒博物館新增的8支精釀啤酒,味道從清淡到苦澀都有。此外,以果實酒方式製作的蓮霧酒,有一種特殊的蓮霧香氣,現場幾位喝完之後形容「喝起來很蓮霧」。限量小米酒來自釀酒超過一甲子的瑪家鄉魯凱族奶奶之手,用紅藜和小米釀造的,有機、無毒、手作,屬於文青派。


用牛杙仔老蘿蔔乾和黑豆醬油做成甜點。攝影:廖靜蕙

五感體驗 日日屏東

「屏東很多東西很有厚度可以說故事。」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長鄞鳳蘭表示,《屏東特有種》透過製作團隊一年蹲點,梳理屏東人文地理獨特紋理脈絡,不是抄寫剪貼,是完全的創新,區隔屏東和其他城市特有之處,物產和城市不再是複製貼上的關係。「出了屏東,未必種得出屏東味!」

除了以眼睛閱讀,也透過味蕾品嘗、五感體驗記住屏東味。鄞鳳蘭說,除了新書發表會將屏東多樣的食材濃縮在幾道菜中、每道菜都有故事可說,遊客也可試著跟著漁民,就在屏東養殖池旁吃新鮮的料理,一邊伴隨著養殖池的幫浦水聲,聽漁民講解養殖的眉角;或在黑夜中的海灘,喝咖啡聽海浪聲;或到原住民鄉住一晚,讓蟲鳴鳥叫搖籃曲陪伴入睡。

《屏東特有種》製作過程,他曾擔心太多樣、講不清楚失焦。然而,有別於之前出版的《關於屏東的6件事》,限量、供民眾免費索取,這本書言說的豐富多樣,讓他決定將它投入書市,讓喜愛的人都能買得到,並能成為熱銷書。他建議讀者支持這本書,並好好閱讀這本書,將屏東讀進心裡。


《屏東特有種》由縣府企劃統籌,種籽設計操刀。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