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多處水域出現「藍眼淚」 專家:環境條件適合夜光藻生長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廈門多處水域出現「藍眼淚」 專家:環境條件適合夜光藻生長

2021年03月31日
摘錄自2021年3月31日聯合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據廈門日報,29日晚藍眼淚景像出現在廈門篔簹湖、五通碼頭、黃厝等多處水域,吸引許多人去廈門追潮。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檢測一瓶採集於黃厝沙灘附近海域的海水,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科研人員周茜茜博士確定,引起發光現象的是一種名為「夜光藻」的赤潮生物。她表示,「夜光藻」是海洋赤潮的主要原因種,不過從樣本看,目前密度不算高,如果密度足夠高,白天的海面可以看到紅色藻群。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生態學系主任、海洋生態專家黃淩風表示,最近廈門升溫,溫度正好適宜夜光藻及其喜食的浮游生物生長。他分析,食物多,競爭少,夜光藻生長加快,隨潮水沖到海邊,這也許是廈門多處海域出現藍眼淚的原因。

由於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因此不會對環境造成明顯危害,也不會對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