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A受害勞工撥賠償金 2000萬成立公益基金 助法扶、人權、環境污染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RCA受害勞工撥賠償金 2000萬成立公益基金 助法扶、人權、環境污染

2021年04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全台規模最大的環境污染及工殤案件「RCA事件」,歷經15年的訴訟後在2019年獲得7.4億的賠償金與利息。RCA員工關懷協會於昨(28日)國際工殤日宣布成立公益基金,將先行提撥2000萬,作為第一期公益金,期待基金能循環、永續地扶助弱勢勞工,並促成結構性的司法改革、環境污染整治,以及本土公衛人才的培育。

昨(28日)國際工殤日RCA員工關懷協會宣布「公益基金」開跑。黃思敏攝
昨(28日)國際工殤日RCA員工關懷協會宣布「公益基金」開跑。黃思敏攝

RCA員工於國際工殤日成立公益基金  無私分享社會資源

「RCA員工關懷協會」(簡稱關懷協會)於昨日國際工殤日,正式成立公益基金,將從現有的約1.8億回饋金中,先行提撥2000萬,作為第一期公益金。關懷協會理事長杜津珠表示,在20年的訴訟過程中,RCA員工受到法扶律師團、公衛專家、社運團體、工殤協會等各界協助才能走到今天。

「人生的價值就是在關鍵時刻懂得感恩、願意付出,生命才有意義,因此今天要用實際的行動來表達感恩。」杜津珠表示,RCA勞工希望將擁有的社會資源,分享給更多受害者。

美國無線電公司(RCA)1970年來台設廠生產電子零件,多年來排放傾倒有毒廢料,1992年關廠後留給台灣嚴重的土壤與地下水污染,也導致上萬名員工長期暴露在有害物質中,逾千人罹癌、200多人死亡,數萬人健康受害,是全台灣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受害人數最多的環境污染及工殤案件。

1998年受害員工籌組關懷協會,2004年由協會的529位受害者與義務律師團,向RCA及其母公司提起跨國訴訟,根據最高法院2018年三審判決,共262名受害者勝訴獲賠定讞,於2019年底獲得共計7.4億的賠償金與利息。

自2009年起,關懷協會便已陸續透過會員大會集體決議,將於全體會員賠償或和解金中提撥25%作為回饋與會員照顧等用途,其中的7%將成立公益基金,以協助法律扶助、弱勢勞工、人權及環保等議題。

RCA員工關懷協會理事長杜津珠(中)。黃思敏攝
RCA員工關懷協會理事長杜津珠(中)。黃思敏攝

不只是捐款、個案補助  各界盼公益基金從源頭促成社會改革

義務律師團召集人林永頌參與RCA案逾20年,他對關懷協會採納他當初提議的公益基金感到相當感動,一般受害者通常只顧拿到自己的權益,而RCA員工願意卻拿出一部分賠償金作為公益用途,超越社會對受害者的印象,為台灣社會創造典範。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彭保羅表示,關懷協會願意拿出部分補償金投入社會公義,是全球少見的,「國外許多類似的團體訴訟都是由政府和大企業設立(基金),台灣反過來由工人設立基金,像是替不負責的老闆負起責任,相當令我佩服。」

工傷協會專員劉念雲表示,雖然RCA案的訴訟取得部分勝利,但仍有1400多位會員的訴訟仍在進行中。而關懷協會在杜津珠的帶領下邁入第七屆,本屆的重責大任便是和社會各界組成籌備小組,合作規劃出公益基金的用途,「基金不是只是捐錢、慈善個案補助而已,最重要的是讓關懷協會自主關注更多社會議題,邀請各界投入公衛研究、勞工支持、司法改革等。」

工傷協會的專員賀光卍指出,協會投入協助RCA案件等工殤案件的過程中看到了許多問題,希望未來公益基金能發揮三大功能:支持、推廣本土公衛,以支持與幫助更多職災勞工;推動改革漫長且缺乏公共性的司法體制;協助污染整治等環境議題的推進,「RCA是紅(勞工)跟綠(環境)的結合,希望公益基金能支持以上三類的受害者,讓他們的路不要走得那麼坎坷。」

義務律師團召集人林永頌(左)。黃思敏攝
義務律師團召集人林永頌(左)。黃思敏攝

「受害者的正義不只是金錢賠償」 民間跨出翻轉體制第一步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陳信行表示,公益基金的成立代表RCA20多年來的行動邁入下一階段,「用民間力量先走出第一步,希望未來受害者能得到的正義,不只是金錢賠償而已。」

陳信行指出,雖然金錢賠償是受害者應得的,但卻遠遠不夠,「多少錢可以買自己的健康,或親人的一條命?」此外他表示,RCA案不只是個人的受害,而是一整個世代勞工命運的共同經驗,具有公共性質,「公共的議題需要公共的解決,但勝訴得到的卻只是私人賠償。」他期許基金未來能協助結構性的司法改革,突破目前民事訴訟僅能對受害個人判賠的限制。

前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召集人鄭村棋表示,自身投入職業災害運動40多年,有感於工會「來一個救一個、替傷害勞工的體制善後」的長期困境,他期許RCA員工提撥自身的賠償金所形成集體力量,能從源頭促成社會體制的改變。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林宜平指出,在RCA案漫長艱難的訴訟過程中,公衛領域的專家扮演法庭上的關鍵證人,向法官說明科學研究成果,「公衛領域的師生一點一滴把證據累積成高牆,抵擋三間跨國公司重金從國外請來的各種專家。」她期許基金能促使未來各大專院校培訓不同專長的人才投入,對台灣的職業與環境健康作出貢獻。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陳信行(中)。黃思敏攝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陳信行(中)。黃思敏攝

作者

黃思敏

用容量小小的腦袋練習傾聽與放空,希望所有的溫柔與善良都能被好好地安放。